甘孜日報 2021年11月01日
圖為95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陳忠(前排中)和退役軍人代表、州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一起觀看電影《長津湖》。
◎本網見習記者 周燕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近日熱映的電影《長津湖》,讓人們對抗美援朝那段歷史和抗美援朝精神有了更多認知。但那段歲月里發生的故事,只有志愿軍老兵最有感觸。
1950年10月25日,我志愿軍第40軍118師在靠近中朝邊境的兩水洞山區打響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第一槍,首戰告捷。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1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到來前夕,記者采訪了我州抗美援朝老兵陳忠,聽他講述自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親身經歷,追憶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反對戰爭,保衛和平,千萬萬人團結成鐵的長城,強大的力量,和平的堡壘,只有人民永遠同謀,萬歲萬歲,毛澤東……”這首《偉大的友誼》,讓95歲抗美援朝老兵陳忠再次憶起那段戰火歲月。
1948年初,22歲的陳忠毅然參軍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3年后,朝鮮戰爭爆發。他隨抗美援朝部隊“雄糾糾,氣昂昂,躊過鴨綠江”。在朝鮮作戰期間,他曾任炊事班班長、機槍班副班長。1952年9月,他隨所在部隊回國休養,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他被編入海軍陸戰隊駐防山東。4年艱苦卓絕的作戰生涯,他不但榮立了兩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而且還獲得了淮海戰役紀念章、渡江勝利紀念章和抗美援朝紀念章。
“當炊事班長的時候,我和炊事員們不僅要在屋里做飯,還要為前線官兵送飯。每次送飯,都要經過敵人的四五道封鎖線。封鎖線上敵人是否設有埋伏?敵人何時向封鎖線開炮?我們一無所知。如果缺乏戰場經驗和敏銳的觀察力,就有可能進入敵人預先設置的炮彈集中轟炸點,進而導致‘飯沒送到反送死’。”陳忠說,“記得在一次送飯時,有個隊員差點在封鎖線上進入敵人轟炸點。當時,我與他相隔幾十公尺,一看情況不妙,就趕緊喊‘臥倒’,這才避免了一場悲劇。”
在戰爭最慘烈時,不但子彈送不上來,就連糧食也斷了炊。為填飽前線官兵的肚子,陳忠將手磨的磨芯墊高,將喂戰馬的干草磨成面來做稀飯吃。“在那樣惡劣的戰爭環境中,能把命吊著就算不錯了。”陳忠說,為此他還榮立了三等功。
“踏上朝鮮戰場,扛槍打仗是我最大的心愿。”在陳忠的多次請求下,1952年初,他被調整到重機槍班擔任副班長。由于戰士傷亡慘重,新補充的戰士與他一樣都不熟悉重機槍操作,于是他與戰友們一道互教互學。僅僅兩個月時間,他蒙上眼睛也能在五分鐘內組裝好重機槍的360個零件。
為打出重機槍班的威風,他與戰士們在一次次赴湯蹈火、出生入死中頑強作戰、英勇殺敵。每當攻破堡壘、奪取陣地時,他內心的那份激動無以言表;每當看到戰友犧牲在眼前的情景時,他恨不得沖出戰壕與敵人廝殺、為戰友報仇。
“盡管炮彈和子彈不長眼睛,盡管踏上戰場隨時面臨傷亡,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圣使命是我和戰友們沖鋒陷陣、敢打敢拼的信念之源和力量之源。如今,每當想起那些為國犧牲的戰友時,我常常情不自禁、熱淚盈眶。”陳忠顫抖著嘴唇說。
1956年,陳忠復員返鄉、自謀職業。盡管經歷坎坷、生活維艱,但他始終樂觀自信、豁達開朗。“現在的生活都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年輕人要努力工作,建設好國家,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這樣才對得起當年犧牲的革命先烈。”陳忠樸素的話語,道出了一直未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