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9年05月05日
瀘州市“1+4”援藏干部管理模式助力鄉城脫貧奔康
◎易靜
隨著藏區脫貧攻堅“沖鋒”號角的吹響,2019年,瀘州市作為省內對口幫扶鄉城縣的幫扶單位,選派黨政干部、駐村隊員、教師醫生等71名各類干部人才到鄉城縣開展幫扶工作,分布在鄉城8個鄉(鎮)15個村、22個部門(單位),怎樣讓人散心不散,促進援藏隊員擰成一股繩,形成最大幫扶合力,瀘州市探索出“1+4”管理模式。
條塊管理,隊員找到了組織
在瀘州市第五批援藏隊未到鄉城前,在鄉城的瀘州援藏干部有教育部門選派的教師、有衛生部門選派的醫務人員、有組織部門選派的駐村干部等,掛職單位不同,工作性質不一,人員分散,造成隊員在異鄉往往找不到組織,在遇到生活或工作困難時無人傾訴,不知道該找誰幫助,援藏干部人才沒有發揮出最大的幫扶才智。
第五批援藏隊接過援藏接力棒后,在鄉城成立了前方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組、教育幫扶組、醫療幫扶組、駐村幫扶組,指揮部設指揮長1名和副指揮長4名,指揮長由第五批援藏隊領隊、掛職鄉城縣委常委、副縣長的援藏干部擔任,副指揮長兼任4個組組長,同時設置臨時黨總支,4個組對應成立4個臨時黨支部,統籌管理、統籌使用教育、醫療、駐村等瀘州選派的各類援藏干部人才。“通過構建‘1+4’管理體系,條塊化管理各類干部人才,大家遇到困難問題可以由前方指揮部出面協調解決,讓每一名隊員都找到了組織,不再形單影只。”前方指揮部指揮長葉仕良介紹說。
分工協作,幫扶形成了合力
“我是學醫學影像的,對孕產婦、兒童健康管理方面不是特別專業,而基層醫院又迫切需要提升這些方面的專業能力,梁老師到我“下沉”掛職的醫院做培訓輔導,彌補了我的專業不足。”“下沉”掛職在鄉城洞松鄉中心衛生院的援藏醫生文藝蓉在醫療幫扶組工作會上發言時說。
援藏干部人才掛職在不同的學校、醫院,但“1+4”管理模式建立后,不管是教學管理還是醫療救治,大家遇到問題時都積極獻智獻策、探討解決,各個幫扶組還每月召開一次工作例會,總結一個月來的幫扶工作,安排下一個月的工作。通過資源共享、相互幫助、取長補短等方式,變原有“單兵作戰”方式為“集體攻堅”。
同時,四個幫扶組在前方指揮部的統籌管理下,針對省內對口幫扶工作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每月工作清單、責任清單,工作任務分解到各組,責任落實到人,統籌了各組幫扶力量,有效地形成了幫扶合力,有力地促進了幫扶工作取得更多成效。
嚴管厚愛,隊伍凝聚了人心
4月15日晚,綜合協調組援藏干部刁建波在參加完支部2019年第四次政治學習——觀看《孔繁森》電影后,在援藏筆記中這樣寫到:“孔書記把自己的所有,乃至生命都獻給了阿里,他是援藏干部的真正典范,那種求真務實的作風,真融入真付出的情懷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成立臨時黨支部后,各支部圍繞鄉城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今年以來先后組織學習了省委書記彭清華在全省推動彝區藏區脫貧攻堅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蒲波案教訓、《水污染防治法》、援藏干部人才管理辦法等內容。同時,完善十一項援藏干部人才管理制度,成立文體安穩廉督組,不定期開展督查。通過學習和嚴格管理,確保了援藏干部政治上聚神、學習上提能、工作上盡責、生活上齊心、紀律上嚴守、安全上必保。
鄉城縣委、縣政府對援藏干部非常關心關愛,為援藏干部人才設置了集中食宿地,配備了健身房、籃球場等。瀘縣部分單位也積極支持前方指揮部工作,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為指揮部提供了錄像機,縣文化館贈送了一套音響設備、縣圖書館贈送了300余冊圖書、縣福音醫院捐贈了部分醫療藥品。現在,援藏干部前方指揮部已有健身房、圖書閱覽室、“健康驛站”、支部活動室、臨時客房等。
“原來我們在村上十多天洗不了澡,只有回縣城住賓館洗澡,在外面吃飯既貴又不衛生,現在建立‘1+4’管理模式,在縣城有了瀘州援藏‘大本營’,有客房有食堂,方便多了,就像家一樣。”瀘州市選派至鄉城縣青德鎮下壩村的駐村干部劉泉江滿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