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康定:特色產業做出精準脫貧好文章

本站原創    2017年06月06日

    ■杜靜 楊琦

  初夏的康定,杜鵑花開滿了山野,折多河卷著雪山之水穿城而過。

    康定地形復雜多樣,大雪山脈之折多山將縣境分為東西兩大部。東部為高山峽谷,屬亞熱帶氣候,物產富饒,有“康巴江南”之譽;西部為山原地貌,屬高原型大陸氣候,牛羊遍野,是藏區風情的典型代表。其獨有的光熱水土資源,為康定市發展特色農業和畜牧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脫貧攻堅中,康定市決策層充分認識到,發展特色產業是康定的優勢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選擇。

    挖掘優勢

    培育特色產業

    在康定市三合鄉,十多位婦女正在參加刺繡培訓,從阿壩州請來的刺繡老師,正在給她們講解當地傳統刺繡的優勢和可改良之處。記者看到,幾幅經老師指點而繡出的新作品已經完成,絢麗的色彩和民族特色相融合,較之當地傳統刺繡給人的美感更加強烈。

     “村里的婦女本來很多就擅長刺繡,現在老師可以在色彩搭配、圖形設計等方面提供一些經驗和參考,讓大家的作品更加出彩。”康定市副市長、三合鄉黨委書記夏莉娜說,三合鄉按照“分類培訓,對口指導”的扶智工作思路,充分利用“農民夜校”培訓平臺,針對貧困戶的幫扶需求,分類開設了培訓班,以提升貧困戶的創收能力。

     “這些作品很多已經被買家預定了。”夏莉娜不無自豪地說,實用的培訓增強了各村群眾致富奔康的信心和決心。

    翻過一座座山,“隱居”在大山之間的二 村出現在眼前,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民族特色石屋依山而建,向最高處看去,隨著云層的飄動,云下的村落好似“仙境”。

    “我們這里比較閉塞,以前最大的困難就是飲水不方便。現在不但吃水不難了,還能發展特色產業,包括30畝蔬菜大棚、260畝新疆薄殼核桃種植基地等。”村支部書記王洪剛是土生土長的村里人,他指著山上的核桃林說,預計今年就可以掛果收益,初步估算,掛果后全村收益可達62.4萬元。

    為全村婦女新建的繡房已經完工,大紅的門框,配著古老的石墻,金色的中式燈罩充滿濃郁古風。從木質的閣樓往下看,蔬菜大棚白色的棚頂在綠色的山間十分顯眼,栽種黃瓜苗的村民正在大棚里勞作。

     “村里與四川民族學院簽訂了大棚蔬萊的定向收購協議,解決了大棚蔬菜的銷路問題。你看現在大棚里的土豆,還沒收獲,學校的第一批訂單就已經來了。”四川民族學院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潘高平說,除了刺繡產業、核桃基地和蔬菜大棚,村里還在打造蕎麥實驗基地,發展龍鳳雞養殖等優質特色產業。

    近年來,康定市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發展理念,以“名、特、優、新、稀”為發展方向,圍繞基地優布局、研發精加工、市場創品牌,培育成規模、上檔次、有市場的特色優勢產業。

    “目前,全市已建成特色農業基地6.98萬畝、林業基地6萬畝、特色規模畜禽養殖小區21個、草場113萬畝,已開發牦牛肉、青稞、野生菌等特色產品52種。”康定市農牧和科技局局長降措告訴記者。

    因地制宜

    實施旅游扶貧

    翻過雨雪交加的折多山,進入當地人所說的“關外”,即折多山以西,大片的草地還未從枯黃中蘇醒,藏族特色民居在泛著翠綠葉子的樹叢中若隱若現。

    車行不久,就到了呷巴鄉俄達門巴村的木雅景區。俄達門巴村屬于純牧區,地處康定旅游資源富集的折西片區,也是貢嘎生態河谷核心區域,被譽為“攝影家的天堂”。

    呷巴鄉鄉長丁真說,以前,俄達門巴村大多數村民的收入來源于采挖蟲草、銷售牦牛附屬產品,少有致富增收門路。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在康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依托木雅景區開發,大力實施旅游扶貧,實現了“鄉有主導產業、村有集體收入、戶有致富門路、民有社會保障”的目標。

    “由政府搭臺,俄達門巴村引進了旅游公司,開發打造以村為核心的木雅景區。公司與村集體實行景區82收益分紅和保底收益分紅,2016年,村級集體收入85萬元,其中貧困戶分紅19萬元,打破了多年來村集體零收入的困局。”丁真說,村集體將全村的土地、草地、灘涂和房屋經營權等以出租的方式流轉給企業,形成了政府搭臺、企業發展、集體收益“三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贏局面。

    “在景區建設期間,村集體與該公司一起合辦了砂石廠,規范經營折多山頂觀景平臺。村里采取以資產入股、‘支部+協會+企業+農戶’的模式,改變群眾利益分配方式,讓群眾與企業構成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俄達門巴村第一書記方恒說,通過發展旅游,2016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20萬元,建卡貧困戶人均收入達6100元,全部實現了脫貧。

    該村還把獨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鄉村旅游中,成立旅游民居接待協會,吸引牧民入股參與,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民族服飾、歌舞表演等服務。2016年,村級接待游客達1萬人次,實現旅游接待從“零”到“萬”的巨變。

    俄達門巴村的成功,只是康定市將脫貧與各鄉村特色產業相“嫁接”的一個縮影。

    在鐵索橋村,記者看到,當地依托都江堰市的對口援建,以“政府+公司+農戶”的方式,組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脫貧援建與特色產業發展相融合,建起了有500多頭藏香豬的養殖基地和50畝蔬菜大棚基地、250多畝兩季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并推廣發展黑青稞基地1000多畝,大力培育特色產業。

    目前,康定發展民居接待600余戶,年均接待游客100萬以上,民居接待戶年均收入達8萬元以上。

    機制創新

    增添發展動力

    在康定,無論是特色產業的培育還是嫁接,都少不了精準脫貧期間的機制創新。

    無論是二 村的蔬菜、水果,還是鐵索橋村的特色種養殖產業,種是基礎,但“銷”才是關鍵。

    “以前,我們也嘗試過在當地發展這些特色產業,但是最后都在找‘銷路’這一關止步了,一個是交通運輸難,一個是買家不好找,康定的市場就這么大,人就這么多,如果東西賣不出去,也不會有人種。”康定市農牧和科技局辦公室主任冉國華表示,精準扶貧期間,康定通過發展“以銷定產、產銷一體”的訂單農業,讓所有貧困戶都吃下了“定心丸”。

    目前,康定市以經營主體帶動發展的特色產業基地達到70%以上。

    銷路的問題解決了,發展的資金也沒有成為阻礙。

    在鐵索橋村,都江堰市援建的藏香豬圈舍正在修建,不遠處蔬菜大棚的框架也已搭好。康定市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王旭說:“今年,都江堰的幫扶資金一共1100萬,300萬用于基礎建設,800萬用于產業發展。”

    除了援建資金,精準脫貧以來,康定市在脫貧資金使用上進行創新,出臺《康定市產業扶持基金管理辦法》,市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設立扶持基金,形成“4+1”模式(“四項”基金+經營主體扶持基金),鼓勵引導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將增加貧困群眾收入、解決貧困群眾就業人數作為扶持獎勵關鍵指標,采取分檔獎勵,一年最高可達10萬元,最大限度激發經營主體帶動發展產業的干勁。

    而這些,又都建立在康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

    康定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圍繞精準脫貧,康定市創新扶貧思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集體資產股份化、農村資源資本化的發展模式,堅持“一村一社”“一村一策”扶貧戰略,采取“訂單幫扶”“股份合作”等扶貧措施,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有效帶動農村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2016年,全市經營主體帶動特色產業收入占貧困戶總收入的60%以上。

    無論折西還是折東,康定市特色產業助力精準脫貧的文章都越做越好。

    記者看到,康定巍峨的大山上,生機盎然,亦如康定生機勃勃的特色產業,承載著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

 

  • 上一篇:水利對口幫扶,德格得到了啥?
  • 下一篇:九龍縣確保兩考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