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創 2017年06月06日
有了水,巴擁終于可以在自家門前方便地洗衣了。
德格縣是四川最西部的縣,距離成都近1000公里,平均海拔4235米。2015年,全縣人均GDP不足8000元,全縣貧困率達22.45%,是全省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
2015年9月起,省水利廳對口聯系幫扶德格縣脫貧攻堅。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作為需求側的德格縣得到了什么援助,作為供給側的水利扶貧又給當地農牧民帶來了怎樣的實惠?
■蔣文 王成棟
看基礎:
農村自來水實現全覆蓋
6月1日,臨近中午,德格縣達馬鎮西布村。村道邊,幾條深溝縱橫交錯,溝里鋪滿新的管道。這是西布自來水入戶工程的一部分。這些水管,還通向村外的耕地,遇到特大干旱,水管可以澆地。
已經有了自來水,為什么還要新建管道?
“以前的管子不夠穩定。”西布村“第一書記”李淵介紹,去年西布村實現農村自來水全覆蓋,但仍存在水壓不足、冬季供水量少等問題。今年的改造,將使得供水能力提高三倍,且全年供水能力保持平穩。預計年底前工程竣工后,全村57戶人家將徹底用上放心水。
如何提升供水穩定性?李淵介紹,針對當地冬季嚴寒的現實,在入戶工程實施時,特意將水管深埋到地下1.2米,“這樣就凍不到了。”工程花費自然不少。李淵說,預計投資在100萬元左右,“不過,省水利廳追加了97萬元預算投資,剩下的,大家湊一點就夠了。”
回到去年以前,西布村連一寸水管和一條水渠都沒有。村民要想吃水澆地,需要走上十來公里的山路,來回近兩個小時。
德格縣水務局副局長黃曉東介紹,去年,省水利廳累計下達德格縣水利建設資金約2億元,主要用于農村自來水建設、防洪堤壩修建、灌區建設、水土保持等。至去年底,全縣已基本實現農村自來水全覆蓋,全縣新增草場和耕地灌溉面積5萬余畝。
今年,當地僅在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方面的投資就將達757萬元,主要用于對去年退出的20個貧困村已建工程進行鞏固提升。
看產業:
特色農牧業助農增收
德格縣龔埡鄉血呷村平均海拔超過3800米,村落分布在兩個山頭。2015年,“第一書記”汪曉龍剛來時,當地僅有的10畝耕地基本荒廢,水土流失太嚴重。
“以前一下大雨,我就睡不著,泥石流轟轟地響。白天也不敢出門,到處都是泥。”村民四郎回憶起往事,仍心有余悸。
保障水源灌溉,增加耕地面積,成為破局的關鍵。水土保持項目勢在必行。
2016年春,在省水土保持局的幫助下,當地投入200萬元,對村里的陡坡等重點水土流失區域進行整治。如今,當地的耕地已增加至200畝。
血呷村村支書布黑說,項目區內的耕地全部由集體整理后,以土地流轉的形式按每畝400元承包出去,種植土豆、青稞、蘋果樹和草地,承包所得分給村民。龔埡鄉鄉長郎雪鳳預計,全村人均收入可由2015年的2300元增加到7000元,今年底可以順利脫貧。
蔬菜水果等特色農牧產品,也讓達馬鎮貢空村村民嘗到了甜頭。2015年,貢空村人均收入為2376元。去年底,這個數字變成了4436元。
從省水利廳下派到貢空村任“第一書記”一年多的時間里,李軍只做了一件事:打造“益生芫”品牌,“村里成立了益生芫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芫根、野生菌、蔬菜等,銷路好得很。”如今,通過電商平臺,設在鎮政府的“益生芫”加工廠可以將農牧產品銷往四川各地。
“水利是脫貧攻堅的基礎性工程,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奔小康的路子更穩了。”德格縣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德格將實現27個貧困村退出、4893人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