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康巴時評 >> 瀏覽文章

民生是經濟工作“指南針”

《甘孜日報》    2015年08月11日

     ■ 平言
     近日,隨著交通、水利、棚改等一系列惠民生的重大工程相繼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已經成為當前促改革、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強調,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各地各部門都要用好這個“指南針”,找準經濟工作的著力點,明確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各領域深化改革、健康發展的動力源泉。當前,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必須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這就要求各地在改革發展實踐中,深刻認識到惠民生與穩增長之間的內在邏輯,理解兩者相互牽動、互為條件的辯證關系,推動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
    保民生,保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7%,就業、收入、物價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數據更是亮眼:就業情況好于預期,已完成全年目標的71.8%;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跑贏”GDP;CPI小幅波動、保持平穩……正是有這樣積極穩妥的“民生成績”兜底,我們才能在“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中增強信心、保持定力。各地要關注一系列民生指標,摒棄經濟增長“焦慮癥”,秉承改革發展“平常心”,促進民生保障與增長速度相適應。
     抓民生,抓的是促改革謀發展的“關鍵點”。我國交通、水利、教育、醫療等基礎公共服務尚不完善,現代化空間巨大;居家服務、養老健康、文體休閑等方面新機遇不斷涌現,居民消費升級需求亟待滿足,這些都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各地都應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投入力度,優化投資結構,挖掘潛在需求,推動產業發展。同時繼續簡政放權,為萬眾創業創新掃除障礙、搭建平臺,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還要看到,惠民生也是事關大局的“穩定劑”。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歷史使命,必將面對諸多挑戰和風險,持續改善民生、完善社會保障正是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關鍵所在。各地各部門要重視民生保障的“溢出效應”,在改善民生上下功夫、不惜力、重質量、重承諾,讓人民群眾切實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為改革發展穩定聚眾力、凝民心、增底氣。

 
 
  • 上一篇:厚德誠信方能致遠
  • 下一篇:矯枉豈能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