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4月28日
——記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一村第一書記井鐘
來自省委統戰部的井鐘,現任康定市呷巴鄉黨委副書記、俄達門巴一村第一書記。他始終把學習作為提升素質、開展好扶貧工作的重要途徑,準確把握和理解扶貧攻堅的目標任務、基本要求,及時修正觀念和思路,較好、較快地實現了從機關干部到第一書記的角色轉變,成為該村脫貧奔康路上的“領路人”。
摸清村情厘清思路
俄達門巴一村為純牧區村,現有87戶358人,大多數村民分散居住在偏遠的山溝,長年過著游牧生活,他們不僅沒有增收能力,更缺乏致富技能。針對這一現狀,為準確掌握村情民情,井鐘扎實摸底調研,創新工作思路,緊緊抓住黨員干部、貧困群眾和全村規劃“三個重點”,加強以村黨支部為重點的村級組織建設,協助村“兩委”健全制度、完善機制、明確職責,重點抓好村“兩委”成員、黨員致富帶頭人、技術骨干的培訓,引導他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理清思路,增強村級自我管理能力,積極推進“1+X”黨組織設置模式。同時,他與呷巴鄉黨委做好對接溝通,成立青年人才黨支部,著力抓好青年人才黨員發展工作。為盡快掌握村情和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他克服交通不便、語言不通、氣候惡劣等困難,帶領駐村幫扶工作組,深入牧民家中走訪調研,分頭分批對牧民逐戶開展摸底,通過對數據進行不斷核實、修正、公示,使15戶66名貧困人口得到精準識別。通過不斷摸索,他逐漸總結出“一圖一冊一卡一規劃”的工作經驗。
精心謀劃發展產業
井鐘深知精準扶貧推動產業發展是關鍵、是根本,他在全面摸清村情、厘清思路后,結合俄達門巴一村實際找準了產業發展道路。把特色產業發展作為該村長遠發展、牧民持續增收的重點,把精準扶貧與當地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協調省“同心專家服務團”深入呷巴鄉,對旅游發展、黑青稞產業發展等項目進行調研,為呷巴鄉和俄達門巴村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服務。大力支持木雅景區建設,做好黨委、政府與企業間溝通協調,爭取到省林業廳20萬元資金幫助景區種植林木,美化景區環境。引導企業在招聘工作人員時優先解決符合條件的當地牧民,幫助村民提高職業技能,促進貧困村就業增收;組織30名牧民到瀘定、成都進行培訓,為就業打下基礎。目前,景區已為俄達門巴村每個牧民購買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每年給俄達門巴村分紅80萬元,2015年支付景區務工村民工資36萬元。
針對俄達門巴村是純牧區村,牦牛資源豐富的實際,井鐘通過幫扶單位協調,爭取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30萬元,用于發展牦牛奶產業。他逐戶走訪牧民,對牦牛奶的生產、加工、儲存、銷售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充分征求牧民意見,多次與知名牛奶廠商藍逸集團洽談對接,達成了合作協議,通過修建牦牛奶初加工廠、“奶吧+奶站”定點收購牧民牦牛奶等方式,解決牧民牦牛奶的儲存、收購、銷售問題,促進牧民增收致富。他充分利用俄達門巴村處于318國道的優勢,與村“兩委”一班人多次討論,動員村里一批致富帶頭人改變思路,積極創業,通過合伙、自籌、貸款等方式,購入運輸車20輛,帶領群眾發展路沿經濟,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
務實作為樹立標桿
在大力發展產業的同時,他著力在關心關愛貧困群眾和村級組織基礎設施改善上用心用情,做到了“三個加強”。
加強貧困群眾關心。他始終把群眾當親人,把牧民當朋友,傾情、傾力服務,針對俄達門巴一村貧困群眾,他堅持不定期走訪看望15戶貧困戶。村民日澤是俄達門巴一村的貧困戶,家里沒有勞動能力,大女兒勉強讀了六年小學,小女兒從未讀過書,小兒子現在正讀小學,還要照顧殘疾的弟弟,這無疑讓本已貧苦的生活雪上加霜。井鐘的來訪讓日澤看到了希望,他安排日澤的兩個女兒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并協調解決了就業問題。
加強基礎設施改善。在了解到俄達門巴村仍然有42戶牧民家沒有通電時,他積極將無電戶納入“十三五”規劃光伏工程,并主動與省委統戰部、省農業廳對接協調,協調通過配發大功率太陽能設備的方式,解決無電戶家庭照明和生活用電。
加強力量統籌整合。他積極與省委統戰部、省中華職教社、電子科技大學、四川省民族學院等定點扶貧單位協調聯系,圍繞旅游服務、家電維修、種養殖技術,分批次、分階段、分類別開展實用技能培訓。
如今,井鐘已經完全融入到了俄達門巴,村里的群眾也對他稱贊不已,他與群眾之間逐漸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通過他的不懈努力,現在的俄達門巴一村正在向著旅游觀光示范村、產業發展先進村、村風民風和諧村、民族團結進步村邁進,逐漸成為318國道上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