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生態鋪就新“底色”

甘孜日報    2016年08月10日

——我州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紀實
    
 
    我州得到有效保護的森林與草地。
  
 
    美景如畫。
 
   
    石渠縣洛須自然保護區發現的雪豹。
    

    生態苗圃。
 
   
    新甘石電網聯網工程。

    
    亞丁之秋。馮光福 攝
    ■本網記者 田杰 陳楊 馬建華
    欣賞甘孜的風光照,許多人會以為是“假的”———天太藍了,云太白了,草太綠了,水太碧了,山水輪廓太分明了……
    當身臨其境時,那些懷疑者信服了:江河波濤奔涌、草原芳草萋萋、湖泊煙波浩渺、森林百鳥翔鳴……大山大水大美甘孜以秀麗身姿聚焦世人目光。
    我州堅定不移地圍繞 “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生態屏障區、國家綠色能源生產基地”的方向,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以繁榮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彰顯生態文化為抓手,切實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提高環境質量,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實際行動詮釋永續發展的真諦。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當環境改善愈發催長生態紅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生態已成為我州和諧發展的最大資本和優勢。
    1.舉生態旗——
    發展底色“綠”意濃

    5月28日,色達縣翁達鎮317國道沿線,該縣環林局正在對已種下的草籽進行薄膜覆蓋澆水。作業工人拉波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植樹種草種花兩個月了,栽種了云杉、高山柳上萬株,撒播披堿草、孔雀草、金璐梅、紫花苜蓿等花草種子300余斤,現在已經全部完成種植。在進行質量檢測的色達縣環保局工作人員周林銳的作業記錄上,記者看到,今年色達將投入600余萬元,對色達縣翁達鎮到縣城的85公里可種樹種草種花路段42公里進行全面綠化。“明年你來看,是綠草覆蓋、鮮花盛開、綠樹成蔭,那才是個美喲!”說著此話的周林銳很自豪。
    色達縣是我州海拔最高、氣候最寒冷、自然條件最差的縣,海拔大都在3700米以上,在這里,每一棵樹、每一片草的成活都要比其它地方付出多出“幾何倍”的代價。可就在海拔3800米的縣城,記者看到一棵棵云杉在藏地“高城”倔強地生長著。色達少綠,但色達人愛綠,猶如那一棵棵迎風挺立的云杉在惡劣的環境里堅強地呵護著綠意。
    色達縣對生態文明的追求就是我州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一直是我州發展的“關鍵詞”,更是發展的“主題曲”。“ 十二五”期間,我州大力實施生態立州戰略,積極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在“十三五”規劃中,我州將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合理劃分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形成統領全州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總體格局。州委十屆八次全會提出“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標志著我州正邁向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州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 進一步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全面性、系統性,不斷深化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認識。據州環境保護局負責人介紹,因為觸碰了“生態紅線”,近年來,我州把三十余家企業拒之門外。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那種通過污染來換取增長的方式不能要!甘孜絕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
    “牢固樹立‘決不允許有裸露大地”的理念,以最嚴厲的措施,保護好‘藍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凈土’,讓甘孜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2016年州政府工作報告上這段話道出了甘孜人對生態環保心存“敬畏”。堅持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和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我州緊緊跟上發展升級的大勢,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奮發有為,乘勢而上,在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同時建設美麗家園。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坐而論道,更要起而行之。今年,我州將啟動實施《甘孜州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制定《甘孜州生態保護條例》;積極申報國家第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加快推進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全面開展自然保護區清理核查和規范管理工作;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3.86萬畝,抓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和退牧還草工程,兌現草原生態獎補資金4.97億元、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84億元;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力度,大力實施沙化治理、鼠蟲害草地治理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依法管理國有林 7127.3萬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1萬畝,義務植樹200萬株,完成國省干線綠化150公里,加強自然保護區等生態系統保護建設,啟動海子山國家級濕地保護工程,抓實森林草原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水土流失和沙化治理工作。
    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我州生態文明建設一路奮進,發展底色也綠意愈濃。高原的藍天、茂密的森林、澄明的湖泊……行走在甘孜,你會發現,這里隨處張揚著生態文明的魅力,閃耀著綠色夢想的光環。
    2.走生態路——
    環境改善惠民生

    5月28日,雅江縣城居民次仁唱著歌謠,擔著兩桶清泉,優哉游哉地從五公里外的格西溝回到縣城。“只要不下雨下雪,我每天都要去,這既鍛煉了身體,又挑回來甘甜的清泉。”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格西溝是雅江縣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國家I類。好山出好水,好水潤心田,這正是生態建設帶給雅江人民的“福利”。雅江開展生態建設結碩果,縣境內全年水質平均達到國家II類及以上標準,汛期也能達到III類水質標準,完全滿足水功能類別要求,大氣質量全年達到國家I類標準。
    生態建設,事關百姓民生。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十多年前,我望著逐步退化的草場憂心忡忡,因為我們生計的家當是牛羊,而牛羊是離不開草場的,現在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后,看著退化的草場又充滿了生機,我的擔心終于可以放下來了。”5月26日,理塘縣禾尼鄉禾然色巴村牧民昂旺洛絨充滿信心地說。作為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項目試點縣之一,該縣先后承擔了八期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項目,600余萬畝退牧還草效益已開始凸顯。
    5月27日,色達縣果根塘生態保護與治理項目建設緊鑼密鼓,該項目投資7753.5萬元,涉及面積29205畝,將為色達建造一個濕地公園,增加色達“肺活量”。在不久的將來,色達群眾休閑健身又有了一個好去處。
    結合生態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我州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建設幸福美麗新村20個,全面改善農戶居住條件,到2020年,全面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大力開展農村衛生環境治理工程,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打造極具生態和諧的幸福美麗新村。
    6月22日,丹巴縣“全國生態文化村”中路鄉克格依村村民布呷家,廚房干干凈凈,沒有煙熏火燎的痕跡。布呷扭動燃氣灶開關,“啪”的一聲響,藍色火焰歡快舞蹈。布呷說,家里使用上了沼氣,方便好用,跟用液化氣一樣。而且果皮菜葉、玉米桿、豬糞、牛糞等都可做原料,一點不“挑食”。
    據負責該建設項目的丹巴縣農牧和科技局工作人員介紹,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可年生產沼氣350立方米,一年可節約柴草3噸,相當于3.5畝薪材一年的生長量,還可減少水土流失15噸,可以大量節約薪材,防止生態遭到破壞,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為其提供75%-80%以上的生活用能源,消除了世世代代遭受煙熏火燎的狀況,改善了衛生條件,同時也防止了疾病傳播。
    “ 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走生態路,環境改善惠民生,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使農牧民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極大地促進了廣大干部和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打生態牌——
    “綠色資本”紅利多

    “猴兒啊,下來喲,下來喲,快點快點……”5月23日下午1點,在色達縣霍西鄉,傳出色達縣環林局職工曾云的呼喊聲。過了一會兒,山林上茂密的樹枝開始晃動,“沙沙沙”一陣驟響,樹葉飄飄,枝條晃動,上百只藏酋猴陸陸續續出現在眼前,就像孩子一樣迅速來到曾云身旁爭搶他帶來的食物。猴群與人和睦相處,描畫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圖景。
    據曾云介紹,從今年初,他就開始喂養猴群,共有四個喂養點,喂養猴子近五百只。眼下,這幾個喂養點成了游客到色達旅游的“著名景點”。對比來看,曾云說:“前幾年沒這么多猴子,這幾年生態好了,森林覆蓋率增加了,野生動物也多了。”
    隨著我州生態建設的推進,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特征更加顯著。我州有哺乳動物360余種,僅高等植物就有近400種。這些生態資源成為我州生態旅游的重要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
    生態好了,讓人們對甘孜自然山水情有獨鐘,給我州發展旅游帶來良機。時而憑窗遠眺,時而舉起相機,窗外的皚皚雪山、霧凇雪凝躍然跳進了相機里,5月24日,北京攝影愛好者李先生被康定市雅拉鄉中谷村的美景深深吸引:“綠水青山、藍天白云、清新空氣、滾燙溫泉,能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中住上幾天,那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中谷村位于“康定—塔公—新都橋”旅游環線的起點,全域為山地峽谷,有豐富的溫泉地熱資源。盡管已是寒冬臘月,在木格措景區,多個高山湖泊和溫泉,原始森林、草原和雪山景觀互相交融,讓不少游客興致依然不減。
    小村莊分外熱鬧,目前,全村發展民居接待戶40余戶,星級鄉村酒店2家。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解決本村就業100余人,實現旅游收入近1000萬元,民居接待戶年均收入大多在16萬元以上,鄉村酒店最高收入則在60萬元以上。“我家這棟三層樓的客棧,有15間房間,一次性可以接待30多人。生意很好,這都是生態建設給我們帶來的‘福利’。”村民龔顯康扳起指頭算著收入,滿面喜色。
    開展全域旅游,我州生態“紅利”凸顯。生態旅游產業成為甘孜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在“以保護促發展”的原則下,我州初步形成了以冰雪、森林、濕地、草原、湖泊、溫泉等生態旅游為主導,民族文化風情游共同發展的格局,伴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生機勃勃的生態旅游產業如一家家“綠色銀行”,幫助我州農牧民“借景生財”,不斷助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記者從旅游部門獲悉,今年我州力爭接待游客10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100億元。
    生態發展出效益,不僅是借景生財,高原生態產品也獲得世人青睞。 5月17日,雅江縣高原特產店老板陳銀兵忙得不亦樂乎,把包裝好的蟲草發快遞送出去。“新蟲草出來了,去年來旅游的客人留下了聯系方式,我現在備好貨給他們發出去。”上天眷顧,饋贈給雅江蟲草、松茸、貝母等林下山珍,滋養牦牛、藏雞、藏豬、藏山羊等特色畜類,這些高原特產為我州帶來滾滾財源。
    甘孜靠山吃山不損山,靠林吃林要護林,進一步推進高原生態發展,加大特色生態產業結構調整, 通過著力構建“ 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 ”的生態格局,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以生態效應帶動經濟效益,甘孜人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園,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綠色食品、特色養殖,林區生態接續產業體系已經形成。
    漫山獐狍野鹿跑,森林處處聞啼鳥。甘孜把無盡的魅力展現給世人。來到甘孜的客人,無不陶醉于這里的綠水青山,無不贊嘆這里和諧的生態環境。青山不語自多情,綠水無言卻流深。隨著我州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這里的青山綠山開始成為“金山銀山”,為跨越發展不斷釋放著無盡紅利,回報為生態建設作出不懈努力的甘孜人民。(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網資料庫提供)
    
    
  • 上一篇:城鄉“蝶變”入畫來
  • 下一篇:知名企業代表點贊甘孜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