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聚焦甘孜 >> 瀏覽文章

重農固本抓機遇 脫貧攻堅奔小康

本站原創    2016年04月27日

——解讀我州怎樣抓農業產業發展暨精準扶貧工作實現產業富民
    ■本網記者 陳楊  
    我州作為全國重點貧困區、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農村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全州1360個村、4.8433萬貧困戶、19.7464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是否能脫貧,關鍵在農牧區,關鍵要看農牧民群眾有沒有穩定的致富門路和殷實的“錢袋子”,具體抓手就是產業。近日,全州農業產業發展暨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議在瀘定縣召開,州委常委、農工委主任楊凱,州政府副州長杜德清與參會人員把會場開到了田間,開到了地頭,頭淋菲雨、腳踩泥土、直面問題,抓實農業產業發展暨精準扶貧工作,努力實現產業富民之路。
    為什么要抓實農業產業?
    發展農業產業有三大機遇
    我州是農牧業大州,農牧業既是農牧民世代經營并賴以生存的傳統產業、基礎產業,也是事關貧困地區群眾增收、跨越發展、長治久安和生態安全的骨干產業、支柱產業。州委、州政府把農業產業發展擺在“十三五”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是大勢所趨、形勢所迫、發展使然。全州發展農業產業具備“三大機遇”。
    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無論是國際國內環境、國家重視程度,還是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的需要,都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今年中央1號文件圍繞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強調以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新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政策、新舉措。農業政策不僅強化已有的強農、惠農、扶農政策,更強調農業的競爭力,強調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用發展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走安全、高效、綠色發展之路。
    州委、州政府對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空前加大,先后出臺了《關于實施圣潔甘孜區域公用品牌發展戰略的意見》《關于加快羊肚菌等生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見》以及一系列關于農牧產業發展的措施,并將農業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十大專項方案的一項重要支撐內容予以保障。特別是去年11月在瀘定縣召開的全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場會上,州委書記劉成鳴明確要求把農牧產業作為全州的重中之重來抓,圍繞建設高原現代特色生態農牧業的目標和“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產業發展思路,成片打造東部環貢嘎山現代農業經濟圈、北部生態農業產業帶、南部特色農業走廊的“一圈一帶一走廊”,到2020年建成特色農業和林業“兩個100萬畝”產業基地的目標。
    我州具有獨特的氣候資源優勢以及諸多原產地產品特色優勢,境內無工業污染,空氣質量好,農牧產品有著天然無公害、綠色、環保、有機的絕對優勢,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最佳區域。在新常態下,完全契合市場競爭日益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競爭的階段性特征,完全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在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下生產出優質安全農產品的消費需求。近年來,經過各級各部門的不懈努力,我州著力在基地、企業、產品、市場、品牌上下功夫,做優“十大”特色產品,開發了1500余種商品,登記認證154個“三品一標”農產品,獲得地理標志商標4件,新增新型經營主體4740個,全州農業產業發展形勢向好,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加速發展,農牧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業發展基礎不斷增強。農牧民有著最基本的耕地、草場等生產資料,發展農牧業有著先天的條件和基礎,因此,農業是最基礎、最具潛力、最有優勢、最能穩定增收的扶貧產業,是精準扶貧的著力點和精準脫貧的支撐點,是脫貧奔康的最基礎最現實產業。
    怎樣抓實農業產業?
   必須抓實抓好“六項工作”

    農業產業是區域經濟的“發動機”,農業產業是增收致富的“搖錢樹”,農業產業是精準扶貧的“鐵抓手”,只有讓“發動機”高速運轉起來,“搖錢樹”茁壯成長起來,“鐵抓手”強而有力抓起來,我州的小康之路才會越走越通暢。
    那么,如何抓實農業產業?就必須要抓好“六項工作”。一是必須堅定州委州政府產業發展思路不動搖。立足“兩個100萬畝”特色產業基地,加強統籌規劃,突出規劃引領,選準突破口,形成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的發展格局,走出一條符合州情、適合縣情的產業轉型發展之路,推動全州產業體系向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結構布局合理、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的方向發展,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及自我發展能力,確保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和脫貧奔康。
    二是必須堅定實施“1+N”產業發展路徑不偏離。落實州委、州政府提出的“1個同類產品集中加工區(加工企業)+N個原材料供給地”的產業發展模式(簡稱“1+N”模式),集中扶持大龍頭、建設大基地、培育大產業、打造大品牌、開拓大市場,進而實現主體培育、龍頭帶動,形成整體合力、規模效益。
    三是必須堅定農牧業種養技術推廣力度不懈怠。“農業最終要靠科技解決問題。”換田不如換種,良種良法是農牧業不二的法則,以換種子、抓改良為抓手,促進“四新”示范(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推進“五良”配套(良種、良法、良壤、良制、良機),不斷加大地方品種保護力度和良種培育推廣力度,培育名、優、特、新品種。通過科學種植,著力打造農業科技示范樣板,通過樣板帶動,促進各項科技措施的落實,讓老百姓看到科學種養的“賺頭”,嘗到科學種養的“甜頭”。
    四是必須堅定創新驅動農牧產業發展不乏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突破制約農業發展瓶頸問題,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最關鍵的是要充分調動市場主體、農牧民群眾廣泛參與,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主要形式。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專業化規模化服務。推動以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直接連接群眾和市場的最緊密橋梁,更有利于調動農牧民群眾參與的信心和積極性。因此,要充分發揮專合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產銷服務的承載作用,積極探索創新多種發展帶動模式,引導合作組織與農牧民建立緊密的產銷聯系和利益聯結機制。
    五是必須堅定農旅產業互動融合發展不松勁。我州有著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獨特的資源稟賦決定了我州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要借助并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緊緊圍繞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不斷拓展農牧業的業態、文態和形態,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積極開發培育農特品牌,拓展延伸市場銷售渠道,帶動更多群眾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增收致富。
    六是必須堅定農產品質量安全“兩手抓”不放松。發展農業產業,農產品質量安全尤為關鍵。今年,我州將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的要求,實施10個縣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和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完成爐霍縣“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和丹巴、瀘定、康定3縣(市)“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創建。加快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溯源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范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標準化生產能力。加大農資市場源頭監管力度和動植物產品檢疫力度,深入推進各領域的專項整治行動,從嚴控制農業投入品,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 上一篇:我州切實選好“四類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
  • 下一篇:“銀稅合作”助我州中小微企業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