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也是四川省脫貧攻堅“四大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貧困量大、面廣、程度深、致貧因素多、返貧率高。至2015年底,全州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360個、貧困戶4.8433萬戶、貧困人口19.7464萬人,全州貧困發生率達21.01%,比全省平均數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
去年,中央和省委相繼打響脫貧攻堅戰,決定用五年時間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州委、州政府賡即召開了脫貧攻堅大會,組建了強有力的脫貧攻堅指揮體系,出臺了系列脫貧攻堅重要文件。州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明確提出將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作為“十三五”期需要把握的八大重點之一,進一步明確了到2020年全州貧困村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并把“大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加快補齊全面小康短板”作為2016年首位工作進行安排。2016年全州將有281個貧困村32275人脫貧。
“說一千、道一萬”,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要找準“窮根”、開對“藥方”。貧困村、貧困戶貧困是共性,但貧困原因不盡相同。牧區的窮根與農區不一樣,高半山的貧困與河谷不相同。面對千差萬別的致貧因素,找出短板、補齊短板、缺啥補啥成為這場脫貧攻堅戰的主攻方向。
■多吉格西 曹東鋒
“民生十難”凸顯脫貧攻堅短板
從先天致貧因素分析,受經濟社會發育程度低、地理條件限制等因素制約,全州普遍存在“行路難、住房難、就業難、增收難、通訊難、收視難、就醫難、上學難、用電難、飲水難”問題。目前,全州尚有111個鄉鎮不通油路、446個行政村不通公路,平均每萬平方公里僅有2.5個無線通信基站,2598個村不通網絡,占總村數的95%。全州有城鎮無房戶3萬余戶,農牧區無房戶4萬余戶,城鄉危房戶3.5萬戶。全州15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每千人擁有職業(助理)醫師僅1.63人、病床僅3.28張,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才擁有1名有資格開處方的醫生和1名注冊護士。廣大農牧區文化生活貧乏,近3萬戶農牧民看不到電視、聽不到廣播。
從后天返貧情況來看,由于我州地處橫斷山系地震斷裂帶主要區域,地震活動頻繁,地質災害特別發育,自然災害“災多、災頻、災齊、災急、災重”,因災返貧現象突出。包蟲病、大骨節病、婦科病等各類地方病盛行,特別是包蟲病病例已分布全州82%的鄉鎮,受威脅人口占總人口的73.65%。全州每年因災、因病返貧率高達20%以上。
“五個一批、十七個專項扶貧方案”補齊貧困短板
面對全州脫貧攻堅短板,州委、州政府按照國家、省的要求,審時度勢,提出了“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脫貧一批、移民搬遷脫貧一批、低保政策兜底脫貧一批、醫療救助扶持脫貧一批、災后恢復重建幫扶脫貧一批”的“五個一批”脫貧思路,研究制定了“十七個專項扶貧”方案,切實解決了“怎樣扶、扶什么”的問題,補齊了貧困短板。從“十七個專項扶貧”方案來看,可以分為五大類:
第一,基礎性扶貧方案。基礎扶貧把重點指向貧困地區行路、用電、通信、飲水四難,提出投資80億元,實施“三年交通大會戰”;投資10億元,建設智能堅強電網;投資13.5億元,建設民生水利工程;投資9.5億元,建設“智慧甘孜”。新村扶貧以幸福美麗新村、藏區新居、彝家新寨建設為重點,把解決貧困戶住房問題放在首位,突出解決好無房戶、危房戶、住房困難戶的住房問題,2016年全州將建成幸福美麗新村300個。文化惠民扶貧旨在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文化建設,豐富群眾文化體育生活,激發脫貧內在動力,實現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同步脫貧。
第二,增收性扶貧方案。要增收就必須發展產業。我州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產業必須要瞄準生態經濟,要讓貧困群眾在生態保護和生態資源利用中實現增收。必須做強以全域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要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讓貧困群眾在全產業鏈中增收。
第三,智力性扶貧方案。“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只有堅持“智力扶貧”,才能實現從“他扶”到“自立”的轉變。我州在智力扶貧上突出教育和就業兩大抓手,大力推進十五年免費教育計劃、職業教育、各種就業創業培訓和高等教育發展,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增強其就業技能和致富能力,通過解決一人讀書,實現一人就業,帶動一個家庭脫貧。
第四,健康性扶貧方案。當前,我州包蟲病等地方病盛行,“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生育問題十分突出。要以全面遏制因病、因超生致貧為主線,以救治病人為目標,建立完善州、縣、鄉、村四級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使各類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要進一步加強計劃生育管理,通過恢復一批計生專干、開展一次專題培訓、召開一次現場會議、組建一支特別隊伍等方式,切實解決“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問題。
第五,保障性扶貧方案。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孤、寡、殘等特殊人群,通過社會保障和救助政策精準兜底。要利用好財政金融政策,不斷加大地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認真研究金融扶貧優惠政策,把財政金融政策和資金用在脫貧攻堅刀刃上,確保見到實效。要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統籌利用好中央、省、州、縣、鄉五級社會幫扶力量,切實發揮好廣東對口支援、省內7+20和“五個一”(聯系領導、幫扶單位、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駐村農技員)幫扶作用,有效落實幫扶的項目、資金、責任,把社會力量用好用活用出成效。
“四性”確保脫貧措施落地見效
脫貧攻堅戰鼓已敲響、藍圖已繪就。如何使各項脫貧措施落地見效,實現預期脫貧目標,必將檢驗各級干部的脫貧攻堅作風,見證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能力。全州上下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利用一切可用資源、采取一切可施之策,齊心協力、齊力攻堅,全力摘掉貧困帽子。
第一,必須注重統籌性。要統籌利用好政府、市場、社會等多種扶貧力量,以專項扶貧資金為載體,統籌行業資金、集聚社會投入、帶動市場投入、發動群眾投入,按照“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攻堅”的思路,開展整村脫貧攻堅行動。要把“十七個專項扶貧”方案與省、州“十三五”規劃和扶貧規劃相銜接,為扶貧項目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撐、規劃支撐。
第二,必須強化協調性。目前,州、縣、鄉、村四級脫貧攻堅運行機制已經建立。要在發揮好各層級職能職責的同時,注重上下互動、左右溝通,形成一整套脫貧攻堅運行體系,確保脫貧指令暢通、脫貧項目落地、脫貧措施見效。“五個一批”“十七個專項方案”的牽頭部門必須主動協調聯動,在政策制定、項目實施等事前、事中、事后強化協調,避免發生扶貧項目分布不均衡、扶貧力量顧此失彼現象。
第三,必須確保嚴肅性。脫貧攻堅涉及貧困群眾切身利益,是各級黨委、政府立下的“軍令狀”,容不得半點馬虎,來不得絲毫懈怠,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嚴肅認真。必須要堅持對貧困群眾負責的態度,嚴格執行脫貧攻堅責任制,對精準扶貧工作實行終身責任追究制,逐級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對精準扶貧工作推進不力、數據造假的單位和個人嚴肅追究責任。要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切實做到“六個精準”到位、 “五個一批”到戶到人、十七個專項扶貧方案逐年分解、“五個一”幫扶機制建立健全、“六有”措施落地,確保扶貧政策和措施到村到人、落地見效。
第四,必須調動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精準扶貧不是政府大包大攬,必須要充分尊重貧困群眾意愿,發揮群眾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堅決克服“等、靠、要”思想,通過內生動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脫貧政策和項目的帶動下勤勞致富、脫貧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