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回顧】
我們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完成州域城鎮體系規劃,努力建好縣城、做大鄉鎮、做美村寨,走出了一條具有甘孜特色的新型城鎮化路子。建成區面積從“十一五”末的30.65平方公里拓寬到41.5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27.9%,較2010年提高7.4個百分點,供水排水等城鎮功能明顯提升。按照“三去三加”對18個縣城和重點集鎮實施風貌改造。康定成功撤縣設市,撤鄉建鎮28個。7個省級“百鎮試點”和20個州級示范鎮建設初見成效。打造幸福美麗新村1806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高原城鄉體系已初步建立。
【目標展望】
按照“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總體目標和“七個提升”具體要求,克難奮進、開拓創新,到2020年,全州“2326”城鎮體系結構更加凸顯,城鎮常住人口突破43萬人,城鎮建成區面積達5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36%。戶籍制度、農村產權、城鄉社會保障、用地制度、農村金融五個重要領域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呈現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產業發展,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社會事業同步繁榮、社會保障更加健全的城鄉發展新格局。
【今年任務】
突出規劃引領,準確定位城市,抓好城市風貌改造,加強城市管理,大力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年”活動,州、縣(市)都將成立城鄉提升領導小組,組建城市執法、城市園林養護、城市環衛隊伍,建立輿論引導、問題協商、人才引進培養激勵約束機制。加快規劃編制95個,實施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類項目207個,堅決整治“九子一線”亂象;有序推進撤鄉建鎮,加快構建中心鎮、重點鎮、一般鄉鎮功能互補、梯度發展格局,著力打造洛若、馬尼干戈等7個省級“百鎮試點”,新都橋、冷磧等4個州級示范鎮,以及28個縣級特色鄉鎮;按照“弄干凈、搞整齊、有文化、出品位”的要求,持續推進鄉村治理和環境美化工作,加強原始村落的保護和傳承,著力打造一批美麗宜居村莊。重點抓好幸福美麗新村、藏區新居、彝家新寨建設,建成幸福美麗新村400個。
【記者感言】
城鄉提升促和諧
■本網評論員
身處“十二五”“十三五”交替之際的歷史新方位,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州委十屆八次全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大力實施城鄉提升戰略,推進“兩化”互動和城鄉統籌發展,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加快推進高原特色城鎮化建設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努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這是州委堅持問題導向、破解城鄉發展瓶頸的應對之策,也是著眼未來謀劃全局的戰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作用,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要發展理念之一。
“十二五”期間,我州城鄉建設成就輝煌,但從區域差距到城鄉差距,再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不同步,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暴露出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更催生著城鄉發展理念與方式的深刻轉變。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實施城鄉提升戰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要改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問題;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無論是區域協調發展還是城鄉協調發展,既要考慮鞏固和厚植原有優勢,也要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各地實際情況不同,優勢和問題各異。只有善于運用辯證思維指導工作,既突出重點,也統籌兼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提升城鄉戰略理念落到實處,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實施城鄉提升戰略,要堅持規劃先行,強化村莊規劃的科學性和約束性,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搞好垃圾、污水處理和改水改廁,加快改善村莊衛生狀況,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要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輻射帶動作用,保障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引導有技能、資金和管理經驗的農民工返鄉創業。
“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建立符合實際、比較完整、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是州委、州政府向全州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我們一定要強化措施,強化責任擔當,在實施城鄉提升戰略中,向全州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康定:情歌故鄉謀蝶變

醉美康定城。
■ 周燕 文/圖
康定作為進藏的門戶城市,有歷史悠久的藏文化,是我州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更是全州的首位城市。近年來,該市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機遇,樹立“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理念,圍繞“做強縣城、做優場鎮、做美鄉村”目標,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強力改善民生、狠抓城鄉提升戰略,成功創建為省級衛生城市 、 省級優美示范縣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和贊許。
康定市瓦澤鄉營官村村民四郎用一連串的對比,敘說著身邊的變化:以前垃圾隨手扔,現在垃圾集中收集又干凈又衛生;以前晚上黑漆漆,現在變得亮堂堂;以前街巷村口亂堆亂放 , 現在都進行清理。“要我說,這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著實是惠及全民的幸福!”
“原來把酸奶子擺在門外,就是為了顯眼一些。”在營官村做了兩年生意的吳老板,在工作人員的勸說下,帶頭簽訂了“門前四包”責任書,并將門外的酸奶子搬到店內。“環境好了,秩序好了,生意也會好的!”
據了解,環境整治工作實施以來,該市開始在全市層層簽訂“門前四包、門內達標”和城鄉環境工作目標責任書,逐級落實城鄉環境各項工作,責任直接到點、到戶、到人,形成了市級主要領導親自抓,各單位、部門、鄉鎮“一把手”負責人具體抓、干部群眾切實抓的工作格局。
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環衛設施不完善,環境衛生管理力度不夠”的問題,該市從完善基礎設施抓起,目前已投入資金260余萬元,為姑咱鎮、新都橋鎮、爐城鎮、瓦澤鄉、朋布西鄉等鄉鎮增添垃圾清運車11輛、垃圾箱30個、修建垃圾分類池90余個。同時已爭取農村保潔員公益性崗位235名,實現了環衛一體化全覆蓋;制作農村垃圾處理宣傳單1000余份,指導旅游沿線的村莊開展改廁、改水、改圈和整治房前屋后“臟、亂、差”活動,創建“最美家庭”16戶,“平安家庭”79戶;新增城鎮綠化景觀 5000 平方米,新增植樹造林33萬余株;針 對“亂貼亂畫、占道經營”問題,城建執法等部門開始對戶外廣告、廣告燈箱、“牛皮癬”等進行了清理……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一組組閃光的數據足以證明,經過近一年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康定市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今年以來,該市出動上千名干部職工和志愿者參加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治理大會戰。由市領導牽頭,分25個片區開展拆除違章建筑活動。截止目前,該市城區708處違建,已拆除320處,公職人員已基本主動拆除,其余居民的違建拆除將進一步推進。
特色示范街、特色文化巷、阿里布果步游道、環境優美示范村莊打造、 中心城區環衛清掃延時保潔、農村垃圾集中清運…… 康定市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在攻堅月開始向深水區邁進。在環境綜合治理中, 康定市基層干部群眾熱情高漲,“以前是‘要我治理’,現在是 ‘我要治理’,人們都深深意識到了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經濟發展,要發展就得要好的環境”——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觀念已成!
街上多了灑水車,路上多了保潔員,場鎮垃圾少了,墻面“牛皮癬”少了;街道清潔了,空氣清新了,行車更通暢,商家經營更規范,居民也更文明了——這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以來,康定人民的共同感受。
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的“洗禮”下,康定正經歷著一場化“蛹”成“蝶”的蛻變。
理塘:世界高城換新顏

理塘縣城一角。
■ 葉強平 文/圖
一條條寬敞平整、配套齊全的馬路恍如大都市,德西村入選四川省十大幸福美麗新村,是什么讓理塘縣城鄉發生如此大的改觀,這與該縣大力實施城鄉提升戰略密不可分。
長期以來,由于理塘經濟欠發達,城市建設觀念滯后,與“康南中心”的地位格格不入:路面老化、坑坑洼洼,吃水難、常停電,城市沒有吸引力。
再不提升理塘城市形象,“康南中心”將變成“康南‘傷’心”,“世界高城”變成“世界‘灰’城”。是“等米下鍋”還是“砸鍋賣鐵”,理塘縣給出了一個響亮答案:再難也要干。
理塘縣按照 “打造康南片區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進一步優化總規、完善詳規、強化專規、多規銜接,著力推進城鎮產業發展,提升商貿服務、生活物流、創業等方面承裁能力。縣城形成“西拓、南擴、北優、東控”的帶狀加組團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城鎮配套設施,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投資3.1億元,完成主城區“一縱兩橫”市政道路改造,格薩爾廣場改擴建,自來水入戶改造,吉祥街、商貿街改造,開工建設康南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全力打造“千戶藏寨·勒通古鎮”。新建新區樂山路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恒鼎房地產開發公司對三條街進行商業開發,計劃投資2億元,并已開工建設。投資2.1億元,先后完成第一幼兒園改擴建,第二中學等教育項目建設。投資4985萬元,相繼完成藏醫院、縣人民醫院住院大樓等衛生項目建設。投資7030萬元,建成廉租房240套,干部周轉房216套,以PPP模式500套干部周轉房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投資2000萬元,完成縣城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并投入使用。通過多方努力,投資1.6億元,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實現運行,從而徹底解決了理塘幾十年存在用電難的問題。
隨著理塘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配套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城市生活環境的日益優化,城市居民居住條件的極大改善,用居民扎格勒的話說:“政府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改造城區道路,理塘的面貌煥然一新,城市環境越來越好,上街購物、交通出行等各方面都更加便利了,讓我們有了一個舒適的家園。”
近幾年,該縣打造了高城鎮德西新村等20個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完成了甲洼撤鄉設鎮。以10戶牧戶為主體的霍曲吉祥牧場,集中聯片打造“現代家庭牧場旅游風情園”,讓游客“零距離”接觸濃厚的牧場風情,親身體驗“放牛娃、牧羊人”的游牧生活及藏餐飲食文化;“所波騎友之家”搞旅游接待年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禾尼溫泉鄉村酒店正在建設中。
農牧區變景區,牧場變景點,進公司打工,種大棚蔬菜……通過新村建設,農牧民真正實現了“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美好愿望。
2016年,理塘縣緊緊圍繞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著力主城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改造提升,繼續抓好供排水管網延伸工程,全面實施管網入戶防凍工程,規范第二自來水廠運行,建立供排水管理機制,預計到2017年,根本解決城鎮飲水難的問題;實施平安街、愛民路、長壽街等14條縣城支干道路改造工程;以主城區團結路風貌改造為帶動,逐街實施風貌改造;開通城市公交;實施“一縱兩橫”綠化工程,實施國道318線縣城段綜合治理工作,著力解決“九子一線”亂象,讓縣城“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以城東新區商貿、中藏藥材和餐飲三條特色街建設為撬動,大力推進城東新區開發;立足精準扶貧,以項目為抓手,產業為支撐,穩步推進新村建設。
九龍:秀美鄉村畫中來

九龍華丘新村。
■ 趙環 文/圖
剛剛過去的2015年,對于九龍縣呷爾鎮查爾村立壁組的余東一家來說真是喜事連連,不僅家里新修了樓房,由于城區擴建,家門前的伍須西路也由市政部門進行了改建貫通,而且街道兩邊都統一安裝上了漂亮的路燈、種植了四季常青的綠化樹木,同時還增添了廣場、長廊、轉經桶等公共設施。現在這里的居民出門上街不再是以往那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閑時,村里的年輕媳婦們都會到廣場上跳一跳鍋莊、弦子等健身舞蹈,而村里的老人則更多的喜歡到休閑長廊聊天、曬太陽或是轉經祈福。余東高興地說:“這幾年,我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家都說我們就像是生活在公園里一樣”。
與此同時,在相距九龍縣城4公里的華丘村,村民劉扎西一家也同樣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隨著“藏區新居”和“幸福美麗新村”的建設推進,華丘村的街燈有了、道路寬了、住房敞亮了,村里人都爭相發展起了農家樂、藏家樂和綠色農牧產品等鄉村生態旅游產業。說起華丘村的變化,劉扎西自豪地說:“來到我們華丘村,你一定會雙手點贊!”
余東和劉扎西兩家居住環境的變化僅僅是九龍縣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實施城鄉提升戰略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九龍縣按照建設“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和諧幸福”新九龍的總體要求,以城鎮化為核心,強化“一核”(縣城呷爾鎮),培育“兩翼”(煙袋鎮、灣壩鄉),構建“一線”(G248蘭馬路瓦澤線九龍段),發展“三區”(以縣城為核心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區、以煙袋為核心的商貿物流區、以灣壩工業園區為核心的工業集中發展區),累計投入資金5.9億元,使得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鄉環境和城市品位顯著提升,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縣城建成區面積由過去的0.48平方公里擴大到了3平方公里,全縣城鎮化率達到了25%。先后榮獲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環境優美示范縣”、“甘孜州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先進縣”、“四川省衛生縣城”、“四川省綠化模范縣”等殊榮。
九龍縣城美輪美奐,鄉村也同步提升、規劃有序、文明生態、村容整潔。近年來,該縣抓住彝家新寨建設、全域旅游建設等歷史機遇,累計投入資金2502萬元,完成了踏卡鄉耳朵村、小金鄉洋橋村、魁多鄉江郎村、子耳鄉萬年村等4個村、20個村民小組、990戶 “彝家新寨”示范建設任務;投入資金5138萬元,完成了藏民新居11個集中安置點和7個分散安置點985戶建設任務。同時,按照“一縣多品牌、多村一產業、一村一產品、一戶一增收”的城鄉統籌思路,大力發展以九龍牦牛、花椒、茶葉、魔芋、核桃“五朵金花”為主的特色種植、養殖業,為全縣城鄉提升戰略提供堅強的產業支撐。天鄉原生態茶葉有限公司、祥瑞生態食品廠、鑫鴻魔芋加工廠等一系列農村特色產業經濟體相繼落成,在形成具有九龍特色的產業優勢的同時,九龍的城鎮化產業經濟也正在迅速崛起。
如今的九龍,正在成為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高原碧水風情城。
【行業舉措】
動真抓好“七提升”
■ 州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 顏磊
實施城鄉提升戰略,就是圍繞“做強縣城、做優鄉鎮、做美村寨”,力求實現“七大提升”。
提升規劃水平,構建協調統一規劃體系。提高規劃編制、實施和管理水平,根據甘孜城區面積小、人口少、環境美、文化深的特點,充分發揮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等不同類型規劃的優勢,推進“多規合一”,實現“一張圖、一個平臺、一套機制”,構建既協調統一又實用管用的規劃體系。
提升配套能力,分類加強基礎與服務設施。縣城主要突出完整性和特色性,要逐步完善商業綜合體、運動場館、停車場所、城市供暖、垃圾處理、應急避難、旅游休閑、特色餐飲住宿、交通運輸等設施配套;鄉鎮主要突出基礎性和標準性,適度延伸縣城的配套能力,逐步完善衛生院、學校、超市、福利院、公廁、倉儲、加油站、微降解、客運等設施配套;村寨主要保障最基本的民生,逐步完善水、電、路、通訊、網絡、放心店、幼兒園、農牧技術服務等設施配套。
提升承載能力,系統提升可持續宜居水平。保護好山體、濕地、森林、基本農田等對生存至關重要的自然要素,提升生態承載力;有效控制人均建設用地、增強飲用水供給、加強垃圾和污水處理能力,努力提高環境承載力;增強城市交通、住宿、醫療、文化教育和安全水平,切實提高社會承載力;因地制宜,培育產業、擴大就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規模和效益,不斷提高經濟承載力。
提升吸附能力,精準發力穩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對人口、資金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吸附能力,逐步擴大學校、醫院、商業等重要服務設施的規模和水平。著力發作支柱產業,重點培育旅游業、現代農牧業和特色手工業。圍繞機場和骨干交通建設園區,在縣城、中心鎮、重點鄉穩步推進產業要素配套,促進產業空間聚集。探索城鎮戶籍和管理制度改革,消除不利于人口自由流動的政策障礙,促進就近就地就醫就學就業。
提升風貌特色,保護弘揚藏族文化特色。注重城鄉整體形態,疏密有度、錯落有致、依山傍水、枕林存田。控制好天際線,讓城鎮、鄉村有機融入山水格局。注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各縣(市)要建立歷史建筑保護名錄,保護好縣城的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村落、歷史建筑、名人故居,申報一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準確挖掘風貌特點,在建筑材質、建筑色彩、外觀裝飾上各具特色,突出多元藏民族文化。深度挖掘各縣(市)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特征,加強城鎮村的重要節點設計,營造各具特色的城鄉景觀。
提升城鄉管理,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加強城鎮執法隊伍建設,探索建立能充分調動行政執法、街道社區和社團組織積極性的全民共建共管體系。統籌協調住建、國土、環保、公安等部門綜合執法,著力解決房子亂建、車子亂停、渣子亂倒、供電通信線路亂牽等“九子一線”亂象問題。大力發展物業等市場化管理組織,營造干凈整潔、和諧有序、健康文明的城市環境。
提升文明素養,促進社會和諧共享發展。以創建文明城市、衛生城市、民族團結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為抓手,提高城鄉居民的文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