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縣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紀實

■ 向芝容 記者 袁飛 宋志勇 文/圖
為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繁榮,推進富民道孚建設。道孚縣以“引企業、建基地、創品牌”為抓手實現突破,積極吸收外地先進發展經驗,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龍頭企業到道孚投資農業產業項目。
資金聯系著農業再生產各個階段各種生產要素,道孚縣農牧科技局局長四郎生根說,近年來,由于絕大多數農民缺乏農業科學技術,種植主要以人力、畜力和各種手工工具為主,勞動率極為低下,基本上還處于靠天吃飯的局面,農業生產僅僅能滿足自身和家人的消費需要。但作為農民只有依靠手中的土地來做文章,長期以來,如何利用現有土地搞特色產業發展,盤活農村經濟帶動農民致富,是各級黨委政府一直思考的問題,也是廣大農民急切尋找的出路,守著大片的優良耕地卻生產不出它應有的價值,大家都在著急。
俗話說,產業發展是魅力城市的基礎,在面對無企業支撐、無專家指導的前提下,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與農牧科技局全體人員的積極配合下,道孚縣立足縣情,“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加快建設優質蔬菜、油菜、青豌豆、青稞茶、馬鈴薯等作物,著力做優特色產業發展”。
在“十二五”期內,道孚縣農業產業化以“513”為目標,即每年發展5千畝蔬菜、1萬畝油菜、3萬畝青稞作為高產高效創建示范。道孚縣蔬菜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一是氣候優勢。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干物質積累,適合蔬菜生長,病蟲害少,品質優良;二是反季節優勢,每年6至9月我國東南部及北方部分地區因受災害性氣候影響,蔬菜無法正常生長之時,正是道孚縣蔬菜生產的黃金季節,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一優勢,發展優質適銷的蔬菜,提高種植效益。三是無污染優勢。該縣大部分地區空氣清新、水質優良、無污染,是生產綠色蔬菜的理想場所。四是市場優勢。該縣蔬菜總體自給率只有20%,實現自給的市場前景廣闊。
以格西鄉高原蔬菜園區建設為依托,每年建立5千畝蔬菜基地,主要以生產反季節蔬菜為主。穩定發展無公害蔬菜的種植面積,到2015年,在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0.5萬畝,面向市場進一步調整優化蔬菜種植結構,在全面推廣應用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蔬菜和有機蔬菜產銷技術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區域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著重提高專業化、集約化水平,構建優勢、特色蔬菜產業帶;增加名優新蔬菜品種比重,調優產品結構和質量,利用道孚縣獨特的氣候資源和地理條件,突出反季節蔬菜特色,占領康北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增加蔬菜產業的附加值,初步建成蔬菜加工、貯運體系、批發市場體系、質量標準化體系和信息體系,建立、健全蔬菜質量檢驗檢測和上市制度,逐步實現蔬菜產銷一體化。
推廣油料膨化、浸出制油技術,加快高含量油料直接浸出、低溫膠溶等工藝和設備的系統化、規模化;推廣精煉油菜籽色拉油、人造黃油、起酥油、植物蛋白、肌醇、芥酸和高蛋白飼料等新產品。到2015年道孚縣油菜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平均單產提高8公斤,實現年產油菜籽1250噸,產油487.5噸,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在確保青稞生產能力同時,通過提高單產,保證青稞總產年增長3%,擴大優質青稞種植面積,到2015年,全縣優質青稞比2010年提高30%,青稞面積達到3萬畝左右;大力發展青稞良種繁育,重點抓好“康青6號”、“康青7號”的擴繁工作,提高良種推廣率,力爭道孚縣青稞產業發展名列全州前茅,良種銷售占領整個四川藏區市場。
加大青稞茶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力度,道孚縣農牧科技局與西華大學共同研制的青稞茶發明專利已經申請,通過招商引資開發青稞茶。
結合旅游觀光農業的興起和發展,以八美惠遠寺、龍燈大草原、賽馬節等為旅游資源,結合農業產業結構,形成青稞種植園、油菜種植園、馬鈴薯種植園、蔬菜種植園,融農業生產、觀光、修身、參與、體驗、習農、品嘗、購物、娛樂、度假等為一體的旅游觀光業。提高農業旅游的可參與性,參與性強是農業旅游的一大特點,讓游客下地干農活,上樹摘蔬果,上馬牧牛羊;提高農業旅游的科技含量,在保持“農味”特色的基礎上,加大科技在農業旅游項目上的應用;豐富農業旅游產品的內容,盡可能多地綜合糧、果、蔬、畜、草、花等農業資源要素打造觀光農業,以豐富的產品組合吸引游客,延長其停留時間,提高其消費水平。
同時,道孚縣農產品加工尚處在初級產品加工階段,精深加工產品品種很少。該縣油菜、馬鈴薯、果蔬等大宗農產品加工率不到10%,比全國的平均水平低30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轉化的潛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