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大”優勢催生“加速度”

《甘孜日報》    2014年06月09日


——訪巴塘縣委書記劉志東

    2013年巴塘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05億元,同比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18.5億元,同比增長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9億元,同比增長14.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397萬元,同比增長14.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82元,同比增長11%;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420元,同比增長25%。
   一串串數據的背后,正是巴塘縣充分利用區域優勢,重新進行戰略布局和產業調整的生動實踐。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大”優勢催生了發展“加速度”。
2014年是州委提出“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底部突圍”的關鍵一年,面對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巴塘縣描繪出怎樣的宏偉藍圖?為了實現預期目標巴塘將怎樣再次發力?本報記者專訪了巴塘縣委書記劉志東。
   記者:要實現州委提出“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底部突圍”的發展目標,巴塘縣今年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劉志東: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和巴塘縣的具體實際,2014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達到1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達到19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9.4%、達到700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達到21595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7%、達到6883元。
   記者:目標令人振奮,關鍵在于落實。巴塘縣將采取怎樣的措施確保目標任務的完成?
劉志東:首先我們將全力推進強縣工業。以水電產業為主的強縣工業是巴塘的最大經濟基石,要貫之全力推進。確保川藏500千伏輸變電工程順利推進。縣屬水電開發項目要繼續加大協調審批力度,確保按計劃盡快啟動實施。金沙江巴塘段水電資源開發建設項目要繼續加強協調、管理和服務,確保開發一方資源、造福一方百姓。
   二是加快推動富民產業。提升巴塘旅游品牌影響力、融合度,加大招商引資、市場開發和區域聯合力度。按照公平公正、競爭擇優的原則,理順體制、建立實體,依托環亞丁兩小時旅游圈,結合“十里文化長廊”等旅游文化項目,激活“吃住行、游購娛”產業要素,提升旅游產品內涵,帶動群眾參與,促進就業增收。提升農業用地使用效益,穩固基本農作物生產,推進巴塘特色生態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扶持培育優勢拳頭產品,提高品牌和市場知名度。農旅結合、差異發展,尊重農民意愿,尊重農民經營自主權,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努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做大農產品對接電子商務平臺,多形式建立市場營銷有效渠道,促進農業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三是城鄉統籌要一體發展。按照“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靚新村”的總體方向,在完成縣城總規的基礎上,編制完善各類詳規和專項規劃,用規劃引領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社會管理等有序有力推進。加快措拉、中咱集鎮建設,努力提升基礎功能綜合水平,著力打造以人為本、生態宜居,獨具特色、相互銜接的旅游城鎮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好新農村建設這個平臺,按照“預算投入、捆綁項目,集中財力、專項管理”的原則,加大資源整合,創新建設機制,強化監管力度,確保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牧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正確把握中央有關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對接上級具體配套法規政策執行,避免誤讀誤判、盲目行動。要結合巴塘實際,按照“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的戰略方向引領全縣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四是政府職能要主動應變。要預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所帶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變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現有各項行政審批、許可事項,削減事項與優化流程相結合,打破中間梗阻和人為障礙,建立責任明晰、信息共享、運作協調、高效運轉的審批機制。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有效管控政府資本投資項目的正常運轉。加強對國資公司的領導、監督和管理力度,發揮其龍頭引領作用,整合縣屬國有企業資源,平等參與市場競爭,提升企業盈利能力,拓寬財政增收渠道,增強改善民生、服務群眾的物質基礎。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原則,大力支持非公經濟發展,激發非公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從廣度和深度上研究制定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措施。
   五是加力扶持培育文化產業。著手深入研究促進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的管理體制、生產體制、投入機制和保障體制,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依托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努力促進文化產業化、產品市場化、資源資本化。進一步挖掘、梳理全縣各類文化資源,豐富完善優秀民族文化保護傳承機制,堅持文化旅游融合、保護利用結合,以精品帶動改革、推動發展、贏得市場,努力實現文化遺產向文化財產的轉化。扶持引導民族手工業、創意文化業、健康演藝業等文化產業做實做大。制定政策促進文化產業急需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
   六是進一步加大民生工程建設。完善扶持就業創業的政策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就業、激勵創業,社會吸納就業、支持創業,個人選擇就業、勇于創業的良性機制。結合產業發展開發更多就業和創業崗位,適時研究政府購買更多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用于吸納大中專和"9+3"畢業生初次就業。主動對接研究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積極推進鄉村社會保障管理和經辦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參保繳費、保障兌現覆蓋面。繼續健全縣屬公共資源出讓和開發收益合理共享機制,研究完善縣級民生保障財政投入和預算制度,建立符合縣情、覆蓋城鄉、持續發展的利益共享保障機制。建好各類保障性用房,建立完善租住管理辦法,公開公正陽光操作,健全符合縣情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繼續加強對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的關愛服務建設,開展度假養生、老年服務產業發展的可行性研究。為全面建成現代、生態、人文、平安、小康新巴塘,推進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而努力奮斗!(羅凌 本報記者 袁飛 宋志勇 文/圖)
  • 上一篇:羅超:在高原尋夢的雙流援藏干部
  • 下一篇:高山上的種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