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小康花開正芬芳

甘孜日報    2017年05月22日


 

得榮縣曲雅貢鄉冬小麥喜獲豐收。

 

瀘定縣生豬養殖基地。

巴塘縣竹巴籠鄉基里村新貌。

 

   ■本報記者 劉小兵 /

   基里村:摘帽之后不停步

   高山深谷之中,青稞翠綠、鳥語花香。蜿蜒的通村硬化路將四五個自然村落連成一片,整潔的聯戶路將一棟棟紅色藏房綴成了幾個小圈,仿佛是經過精心擺放的紅瑪瑙項鏈;太陽能路燈錯落有致,點綴在平坦寬闊的水泥村道上,與兩旁漂亮的紅藏房相得益彰,顯得特別賞心悅目;村中心的交叉路口,幾名群眾正忙著給新建的青稞面粉加工廠房安裝設備;村民活動室里,幾名村干部正在討論農民夜校的事情;在房前屋后土地上,隨處可見頂著烈日勞作的群眾,他們有的在為青稞除草,有的在為豌豆施肥,還有的在檢查著自家的野生蜜蜂蜂箱……

這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景象是記者日前在巴塘縣竹巴籠鄉基里村采訪時所見,而就在一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落后的貧困村。

   基里村距巴塘縣城43公里,屬于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帶,交通閉塞、土地稀少,村民長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全村139戶、703人中有27戶、73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巴塘縣委、縣政府統籌“脫貧”的眼前目標和“奔康”的長遠目標,整合資金在該村實施“五改三化”工程,全面解決了村民的飲水安全、用電安全、住房安全和通村路、聯戶路硬化等問題,并在村里建起了幼兒園、衛生室、活動室、公共廁所等公共基礎設施;為實現持續增收,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搞起了松茸干片加工、青稞面粉制作、野生蜜蜂養殖、藏梨、核桃包裝銷售等產業;為保持文明整潔的村容、村貌,該村還嚴格實行門前三包制度和每周衛生大檢查制度,大力宣傳家庭衛生和個人衛生的重要性,全面實現人畜分離。

   基礎設施建好了,產業也發展了,村民們不僅改善了生活、解放了思想,也看到了希望、鼓足了干勁。村里每戶都加入了合作社,有的主動增加了養牛、養豬的數量,也有的買了貨車跑起了運輸。曾經的貧困戶恩珠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州上提的‘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在我們這里都實現了。大家都在朝著全面小康努力,我也不會落后,今年我養了15桶蜜蜂,最少都能掙萬把塊錢!”

   尖茶坪村:全面小康要當先

   甘孜大地上像基里村一樣,在我州奮力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的過程中,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村莊不在少數,像恩珠一樣正一步步接近全面小康生活的普通農牧民也比比皆是。

   瀘定縣冷磧鎮尖茶坪村和基里村一樣處于半干旱河谷地帶,全村66戶、239人中有27戶、97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村委會主任余應介紹,以前由于山高路遠,村民的發展意識淡薄,大家都過著“春種一篼子,秋收一帽子”的生活。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在縣上和幫扶單位的幫助下,發揮“牛背山”門戶的區位優勢,走起了“以旅帶農、農旅結合”路子。并建立合作社,發展蘋果、蔬菜種植和藏香豬養殖等產業,有的貧困戶第一年就增收兩萬余元。有了產業,有了事干,大家的生活習慣也有了明顯改變。“以前部分村民愛喝酒,成天游手好閑,不僅造成大片土地撂荒,還時常發生偷牛盜馬事件。自從脫貧攻堅開始后,大家都把心思花在了如何致富上面,加上村里又先后實施了‘村規民約人人遵守、村風村訓人人踐行、村風文明人人參與’三大行動,目前全村已經形成了文明健康、感恩自強、遵紀守法、友善和諧的社會風氣,‘全面小康我們要率先實現’已經成了全村人的追求。”該村村支書石春濤說。

   首戰告捷:眾志成城齊攻堅

   我州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和全省脫貧攻堅“四大片區”重要組成部分,全州共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1360個、貧困家庭4.8433萬戶、貧困人口197464人。面對量大、面廣、程度深的貧困現狀,我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堅決落實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眾志成城、砥勵奮進。

   2016年,我州按照“412N”的行動綱領,大力構建人才、機構、資金、紀律“四項保障”,集中開展高寒牧區解困、生態綠色扶貧、金融資本互動、定點單位幫扶、基層力量參與“五大行動”,統籌實施產業示范、創業明星、外出務工、希望助學、天使陽光、關愛溫暖“六項工程”,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圍繞“兩不愁”發展增收產業成效突出。著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特產品,建成特色產業基地14.8萬畝,新增藥材種植面積1.5萬畝,帶動1.8萬人增收脫貧。結合資源優勢,推進農旅、牧旅融合,培育280個村集體經濟,帶動1.1萬余戶群眾穩定增收。拓寬就業渠道,依托對口幫扶開展勞務輸出,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開發公益性崗位1.9萬個。實施金融扶貧,向7125戶貧困家庭發放小額信用信貸2.2億元;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33985名貧困人口實現吃穿不愁、人均純收入達到3100元以上。

   圍繞“三保障”補齊民生短板效果明顯。著眼住房安全有保障,結合全域旅游打造、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產業發展布局,堅持“山上往山下靠、窮山往富土靠、山區往景區靠、小村往大村靠、農村往城鎮靠”,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71110595人。著眼義務教育有保障,實施15年免費教育,深化“9+3”免費中職教育,新建20個村幼兒園;義務教育覆蓋33985人,貧困家庭學生資助率達100%4個縣達到義務教育均衡縣國家標準。著眼基本醫療有保障,加快推進“健康甘孜2020”行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建成258個標準化村衛生室,投入2.85億元開展包蟲病綜合防治,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圍繞“四個好”激發內生動力,效果明顯。面對我州農牧民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缺乏發展致富的動力和技能的現狀,去年我州一方面重思想文化宣傳,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宣講活動;一方面重知識技能培訓,舉辦“農民夜校”2000期。“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的社會氛圍在甘孜大地日漸濃厚。去年,我州成功創建省、州、縣“四好村”523個。

   同時,去年按照貧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標準,實施了基礎扶貧項目4000余個,完成了163個通村硬化路、84個村安全飲水工程、280個村文化室建設,改造提升31個村電網和187個村通信網絡。

2016年我州實現了33985人脫貧、280個貧困村退出,分別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的119.2%131.5%;并形成了“全面發動、東路引領、南路趕超、北路突圍”的脫貧攻堅基本格局,為我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牢了基礎、創造了條件、積累了經驗。

   脫貧奔康:下足“繡花”功夫

   2017年,我州繼續將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年初時候就確定且開始實施了“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靶心,以17個專項扶貧項目、兩項資金項目、以工代賑項目、社會扶貧項目為引領,按照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災后重建幫扶一批的基本思路,突出東路引領、南路趕超、北路突圍的基本格局,奮力實現瀘定縣整體摘帽,366個貧困村退出,11787戶、48524人脫貧”的年度脫貧攻堅工作格局。

   今年,我州將整合涉農、扶貧、金融、對口幫扶各類資金384億元開工扶貧項目1800余個;同時,將全面啟動191個村(2602公里)通村硬化路建設、283個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61個村農網改造升級、726個村“三室一園”升級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另外會推進6個州級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特色農牧業和林果業“2100萬畝”基地建設,培育村集體經濟,確保鄉有12個主導產業、村有12個增收產業。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將結合300個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23212654人,目前開工率50.9%、建成率4.4%、搬遷入住率2.7%

   今后三年,我州將繼續抓好精準扶貧這一關鍵、基礎扶貧這一重點、產業扶貧這一支撐、就業增收這一核心、高寒牧區這一難點、群眾內生動力這一保障,下足“繡花”功夫,做好“過細”工作,確保2019年全面脫貧,2020年同步奔康。

   “脫貧奔康”不僅有清晰明確的計劃更有轟轟烈烈的行動。初夏時節,行走在甘孜高原,隨處可見意氣風發、挽起袖子加油干的干部職工和感恩奮進、滿懷熱情奔小康的農牧民群眾”:

   在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的163戶、733人中大多數依靠木雅景區的開發吃上“旅游飯”,還有30多人通過“農民夜校”成為家庭養殖能手、做起了運輸和餐飲行業;甲根壩鄉提吾村的400畝優質黑青稞正郁郁蔥蔥,預計產值可達40萬元;

   在海螺景區管理局,以5A身份運營的海螺溝風景區人氣遞增,給當地群眾帶來愈來愈多的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

   在得榮縣,越來越多的干旱土地有了灌溉系統,本土企業太陽紅農副產品加工有限責任公司也逐步打開了州外市場,樹椒、蜂蜜、松茸、核桃等土特產還以集群品牌銷到了內地;

   在雅江縣,“中國松茸產業園”已經初步投產,帶動了上百戶群眾脫貧奔康,康巴漢子村旅游開發正有序進行,雅江縣人民醫院也在宜賓市的對口援建下實現了硬件水平和軟件水平的雙向提升;

   在石渠縣,色須鎮的263個牧民家庭年初剛從達攏牧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分得253萬元的年終紅利,集體牧場探索建設工程正在該鎮穩步推進,包蟲病給當地人們帶來的威脅也正在逐步減小;

   在稻城縣,赤土鄉子定一村和子定二村60戶、265人,在去年完成整村地質災害異地搬遷之后,不僅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房子,還搞起了旅游接待和農特產品生產銷售,人均增收2000余元。……

  “全面小康全民共建,小康成果全民共享”。隨著我州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的穩步推進,一個惠及全州各族群眾的“小康甘孜”正如一支含苞待放的花朵,釋放著愈來愈濃的芬芳。


  • 上一篇:理塘縣把“四下鄉”活動搬到蟲草山
  • 下一篇:色達縣合作社入股牧民喜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