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各縣動態 >> 瀏覽文章

治水,讓德格奔上脫貧路

甘孜日報    2017年05月16日

王成棟

51日,從村部出來,汪曉龍繞過一座山,走了3公里,還沒到血呷村。汪曉龍回頭看了下德格縣委副書記陳萬林,兩人不約而同靠在石塊邊,氣喘吁吁。他們身上,背著蘋果樹苗。高原凍土融化在即,水保林種植迎來好時機。

2015年底到甘孜州德格縣龔埡鄉血呷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這條平均海拔超過3800米的路,汪曉龍已記不清走了多少遍。

2015年底,只有93戶人家的血呷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6.43%。在四川最西端的德格縣,這樣的村遠不止一個。2015年起,省水利廳定點幫扶德格縣。過去一年多,德格發生了哪些變化?

難題 無產業發展基礎,村民收入主要靠補貼

“太窮了!”擔任德格縣委副書記一年多,省水利廳東風渠管理處前總工程師陳萬林,還清楚地記得2015年底首次來血呷村的樣子。當年,全村可耕地面積只有286畝,人均不足1畝。在這樣的情況下,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各項惠民補貼,人均年純收入2376元,遠低于全省平均值。經入戶調查,全村需要重點幫扶的貧困戶就有25戶、86人。

除此之外,村里基礎設施同樣堪憂,“沒錢,自來水啥的,修不起也用不起喲。”一位牧民的話,刺痛了汪曉龍。

窮根究竟是什么?汪曉龍了解到,除了補貼,農戶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放牧。但受限于氣候等因素,草場產出不高,畜牧承載力有限。

“這只是表因,關鍵是這里連發展產業的基礎都沒有。”在陳萬林看來,血呷村貧窮的根本原因在于:過度開墾和放牧,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生態惡化和水利基礎設施缺失,讓血呷村在面對暴雨、洪水時幾乎無還手之力。

血呷村是德格縣的縮影。面積1.1萬平方公里的德格縣,水土流失面積達43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約40%,每年全縣水土流失量超過3億噸。

破解 打水井保水土,草原變果園和菜園

要拔窮根,必須先治水。2015年底,在省、州、縣三級水務部門的幫助下,血呷村啟動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一個冬季下來,村里修起了深水井,各家各戶用上自來水。

吃水的問題解決了,產業發展的基礎同步夯實。省水土保持局的專家調查發現,當地水土流失區仍有治理的可能,“而且治理后的土地具備經濟價值。”去年春季開始,當地累計投入上千萬元,對陡坡等重點流失區域進行整治。

趁此機會,血呷村決定在治理區上建立農場,在耕地上種植土豆、青稞等,在林地上種植耐寒、耐旱的蘋果樹。土豆、青稞當年即有收益,蘋果樹3年掛果。汪曉龍說,如此一來,即可實現“長”收益和“短”收益的結合。此外,面積達20畝左右的蔬菜大棚和蔬菜藥材專合社等已開始建立,至少解決30人就業和穩定脫貧,“都是老百姓以土地入股建起來的”。

變化的不只是血呷村,2015年以來,在省水利廳的幫助下,德格縣累計建成飲水工程118處,全縣5.38萬名農牧民吃上放心水。色曲河等河流納入全省系統治理的中小河流名錄,地表水系的關鍵河段建起河堤,縣、鄉兩級建立起汛期防范制度。

去年起,控灌1.77萬畝溫拖水利工程開工,終結了當地無中型骨干水利項目歷史。該工程計劃投資1.34億元,可灌溉耕地1.06萬畝,牧草地0.71萬畝。

截至目前,德格已有26個貧困村成功退出,16228.5畝的水土流失區域得到治理。


  • 上一篇:康定市法院助力法治康定建設
  • 下一篇:鄉城縣加快農村公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