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民在已固定的沙地上栽植樹苗。
4月下旬,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縣奔戈鄉薩戈村農汝山上時不時飄起雪花,但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披堿草、白刺花等又開始新冒芽了。通過對沙化治理地三年以上鞏固,該縣82900畝流動沙丘已變成了固定草地。
■葉強平 文/圖
措施一:
在草編網格中種草
給沙丘打“鉚釘”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鼠蟲害的頻頻發生等原因,理塘縣草原面積急劇縮小。據2009年第四次沙化土地監測數據顯示,當地沙化土地總面積568065畝,主要分布在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的10個鄉(鎮)。其實早在2007年,理塘縣就已成為四川省四個防沙治沙試點示范項目區之一。
沙進人退,治沙已刻不容緩。但該縣的治沙難度相當大,在奔戈鄉薩戈村實驗點,需治理的地方全是流動沙地,淺的十多厘米,深的接近兩米,首先必須解決固沙的問題。
在治沙的前期規劃中,環林部門準備用大型機具進行施工作業,這樣不但成本會降低,進展也比較快。但由于治理地是陡坡,沙塵又厚,各種機具作用不大,特別是機具在施工作業時,會對周邊的草地造成破壞。為了以后的可持續發展,環林部門權衡再三,決定實施人工作業。
針對高寒地區防沙治沙工程量大、資金不足、植物生長慢等特殊條件和困難,理塘縣有效利用草原上廢棄的干草皮墻,用干草皮墻在流動的沙地上打成網格,然后在網格中填上土,再撒上草種。對這樣的做法,牧民鄧珠感到不可理解,直接在沙地上撒草種不就完事了嗎,認為是多此一舉。其實,以前環林部門也是在沙地上直接種沙生植物,但卻沒有成功,所以他們就想出了打網格的辦法,用他們的話說,就是給流動沙地打個“鉚釘”,讓其牢牢固定。有了“鉚釘”還不行,還必須在出沙口砌擋墻堡坎,一個溝一個溝扎斷,有效地防止落點雨又將沙地沖起槽,防止治理好的地方再次被沙淹沒。同時在四周插上高山柳枝條,防止沙被吹走,這些行之有效的辦法,終于把固沙的難題解決了。
措施二:
科學種植和管理
讓流動沙地變穩定
為了讓草真正能生根發芽,環林局技術人員頗費了一番功夫,技術員周天華說:“如就在沙地上撒草種,每畝撒15斤,14斤都有可能腐爛,即使當年長出草來,第二年因‘根基不牢’還會不發芽。同時,如不對沙地進行翻土,草種就無法生根或被鳥吃掉。”技術人員們將搬過干草皮剩余的土運到沙地進行回填,撒上適合高海拔地區生長的披堿草、黑麥草、燕麥草和白刺花,然后再將沙地翻一遍,通過技術人員的不斷摸索、學習、實踐,草種終于深深地扎下了根,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片一片的綠草猶如雨后春筍般地長了起來,流動沙地翠綠一片。
新生草畢竟還很脆弱,每個星期,環林局技術人員祝希強都要到治沙地進行生態監測,看草的長勢,“由于理塘是高寒缺氧地區,植物實際生長期只有3-4個月,冬天有可能凍死一部分,在次年的4-5月份必須補撒一部分種子,補充農家肥,形成土壤化,通過逐年逐年調整生態,治理過的流動沙地一定能變成穩定生態。”他告訴筆者,為鞏固治沙成果,防止牛羊踐踏,環林局對沙化治理過的地方進行了網圍欄。
采取“先難后易”的治理方式,該縣先后在奔戈鄉、高城鎮、藏壩鄉沙化較重區域進行治理,到2012年共完成82900畝。環林局技術員祝希強說:“沙化治理就像治‘牛皮癬’,生物沙障植物生長慢,生態還是比較脆弱,必須加強后期的管理和保護,才能達到沙化草地恢復植被的目的”。通過三年的鞏固,該縣重度沙化地灌草植被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30%以上,輕度沙化地草地生物生產力得到基本恢復,鞏固區的林草覆蓋率平均達到75%以上。
沙化治理雖取得成功,但面臨嚴峻的沙化形勢, 理塘縣治理草地沙化工作還任重道遠。縣環林局局長楊正康說:“雖然大面積的草地沙化已經得到有效治理,但仍有分布很廣的零星沙地因地處偏遠,治理一畝需要建設資金1400多元,而現行的僅為625元,成本高而難度更大,希望國家能加大投入力度,力爭讓更多的沙化土地得到徹底治理,為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