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大街小學“五動”文化
■孫學花 文/圖
上課鈴聲打破了校園假期的寧靜,各學校恢復了上課時的熱鬧,校園里時而傳出孩子們嬉戲的喧鬧聲,時而傳出朗朗的讀書聲……。
走進康定市的各學校,迎面而來的除濃濃的學習氛圍外,就是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
“學校工作是一個‘萬花筒’,其中校園文化建設可謂是學校體現特色亮點的最好‘標識牌’”,分管全市教育工作的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毛宇認為:“教育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學校起到了工廠的作用,校園文化則是產品之一。”
彰顯個性
情歌故鄉遍布特色校園
實驗小學“情歌文化”
“一直以來,康定市教育局都將校園文化作為特色工程來抓,按照‘一校一品、彰顯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思路,確定了各學校文化建設主體、主線,全面啟動校園文化建設,對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該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該市回民小學以“樂雅”文化為學校文化建設主題,以文化特色占領“領頭雁”陣地,瓦斯小學以“綠色育人”為主題打造“姑咱鎮長青春生態園”;姑咱小學以“和”文化為主題打造農村寄宿制信息化、現代化學校;縣三中挖掘魚通文化,提煉“融匯中的獨立、堅韌中的智慧”校訓,將學校打造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省級現代教育技術示范校和“魚通文化”基地;營官小學營造“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使學習成為一種快樂”的“書香校園”,將新都橋小學建成集現代與民族風格相結合的寄宿制學校。藏文中學以“木雅文化”為主題,將“木雅文化”的各種形態表現在環形建筑的各個點,營造成“木雅文化”展示基地;甲根壩小學以“木雅文化”發源地為主調將木雅人的人格內涵“銳哲、誠信、豁達、善良”作為育人目標。
育人樹德
均衡發展得到更好詮釋
“能通過學校的校園文化主題去深入了解每一所學校的內涵與發展,這樣的文化建設才有生命力,我們在每學期召開的學校工作會上,都要對學校文化建設進行安排部署,要求通過其文化展示和文化主題活動,去引導學生養成好的學風和品德。”康定市教育局長安德強說。
前不久,該市麥崩鄉舉行了“感恩祖國,唱響紅歌”為主題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慶祝活動,全鄉推選出18名選手參加“鄉村紅歌”比賽,大家耳熟能詳的《唱支山歌給黨聽》、《毛主席的光輝》、《軍民大生產》、《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等旋律一波高過一波,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該鄉的學生也加入其中,通過參加此類活動,學生的愛國意識普遍增強。

第三中學“魚通”文化
東大街小學開展了紅色故事大家講主題活動,讓學生學會講紅色故事,給自己的同學講、給家人講、給老師講,利用課余時間看一部紅色電影,讓戰爭時期的解放軍英雄事跡感染自己和身邊的人。市幼兒園則以滿足幼兒的情趣為主,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一開學老師們就忙著布置活動室、睡眠室、音樂室等場所,具有代表性的圖案色彩鮮艷,“秋天的顏色”、“青蛙找媽媽”等充滿春意的圖案覆蓋了冬的畫面,該園在“教師節”期間開展了“我愛老師”的主題活動,活動采用唱歌、詩朗誦、畫畫等形式,讓孩子們為教師們獻上節日的禮物。
據了解,近年來康定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不但農牧區和城區各學校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而且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也出現了城市、農牧區齊頭并進的局面,教育均衡發展得到了更好的詮釋,各學校的特色亮點不斷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