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城縣洞松鄉熱斗村漂亮美觀的民居。

村民正在精心管護葡萄園。
■ 何才華 楊琦 文/圖
地處綿延大山深處的鄉城縣,貧困人口曾占全縣總人口的94%,這片土地曾經極度貧窮。然而近年來,當地縣委、縣政府通過扶貧開發,讓這個高原小縣農牧民群眾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
移民搬遷助力脫貧致富
金秋時節,鄉城大地一派豐收景象。筆者在鄉城縣松通移民搬遷點看到,一棟棟漂亮的白色藏房挺立在蒼翠的河谷間,似乎在向人們展示著搬遷農戶的幸福生活。
實施移民搬遷過程中,縣上從6公里以外的高山上架設管道引來清泉,將電牽到荒壩,將公路拓展延伸,當地農牧民群眾起早貪黑,不到3年時間,便將原來的荒山坡建成了特色濃郁的小集鎮。
在扶貧搬遷建設中,鄉城縣力破群眾觀念改變難、搬遷選址難、資金籌措難三大難題,狠抓搬遷群眾落戶、房產落腳、生活樂業,努力實現搬遷規劃設計好、惠民政策落實好、增收致富引導好,確保搬遷農戶“搬得出、穩得住、有發展、能致富”。經過幾年的努力,先后建成了黑達壩、邛少通等五個集中搬遷安置點,354戶1876人從生存條件惡劣、土地貧瘠、地質災害隱患嚴重的半高山上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地方居住。如今,全縣80%以上居住在高山半高山上的貧窮村民,已實現整體搬遷至生存環境優的低海拔地區,實現集中居住。
基礎扶貧筑牢發展根基
近年來,鄉城縣積極采取“財政投入+群眾投工投勞”的模式,讓有限的資金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如今,全縣89個村實現道路村村通,3726戶農戶水、電、通訊、電視、太陽能實現全覆蓋,完成56個行政村環村路、入戶路和連戶路并實現100%硬化,全縣通村公路硬化率達63%。僅2014年實施的103個小項目就讓80多個村的上萬群眾受益。
利用東西協作扶貧、對口扶貧援助實施的人才援助、項目援助和資金援助,讓一批鄉村危房得到改造,一批新農村示范村得到提升打造,一批特色助農致富的產業基地上馬建設。在促進農民增收中,每年邀請專家舉辦種植、養殖、駕駛等技能培訓,力爭達到戶均1-2人掌握一門實用技術,培植了一批種植養殖大戶。
產業發展引領幸福生活
一直以來,鄉城縣注重實施產業開發,扶貧模式實現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
在推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中,該縣引進了以色列滴灌設備,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名、優、特、稀”特色農業,并先后培育了萬畝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等特色農業基地,全縣核桃發展至4.1萬畝。目前,該縣以特色農業為主的產業鏈已基本形成。在主導產業支撐下,該縣群眾人均純收入連續兩年增長超過21%。結合旅游全域化和美麗幸福新村建設,整合資金3481萬元,有序推進了克麥、則魯等8個美麗新村建設。圍繞種樹添綠色、引水添活力、安裝路燈增亮度進行建設,達到基礎設施配套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增收致富能力顯著增強,主導產業支撐有力,實現農旅互動、產村相融,做到景城、景鎮、景村和景戶“四位”一體。
鄉城縣委書記鄭天強告訴筆者,省、州全委會召開后,鄉城縣迅速行動,出實招、下真功、見實效。傾情傾智抓實責任制。圍繞“5年扶貧任務4年完成”的目標,制定完善年度扶貧計劃和工作推進、考核評價體系,確保“任務、措施、責任、要求、時限、考評”六落實,帶動干部群眾抓扶貧。推進扶貧工作“增加收入向全面發展轉變、全面扶持向重點扶持轉變、點狀發布向塊狀分布轉變、專項扶貧向大扶貧格局轉變”,堅持“圍繞扶貧抓發展”,要求各級各部門都要用扶貧的意識和眼光去看待、衡量、推進各項工作,主動融入扶貧大局,圍繞扶貧履職盡責,形成強大合力。守土盡責打好攻堅戰。實行掛圖作戰,月匯總、季調度、半年總結、年終考評,對42個貧困村、1464戶貧困戶、5900名貧困人口,采取項目拉動、產業帶動、專合組織促動、就近務工等扶貧模式,集中力量抓增收。通過樹立旅游統領產業,推進蔬菜、水果等短期增收和葡萄、核桃等長效支撐產業發展,構建扶貧產業支撐,結合“十三五”規劃工作,爭取各類扶貧資金,分步實施農村基礎設施、產業扶持、整村推進、綜合扶貧等工程,力爭2019年完成小康社會建設任務,進入全州全面小康第一方陣。動真碰硬夯實基礎保障。完善縣級領導聯系貧困村等制度機制,充分保障人力、財力、物力。啟動全州黨建示范縣創建,讓基層基礎堅如磐石。分期、分批組織縣、鄉、村干部外出考察、出門培訓等,提高帶富能力。選優配齊“第一書記”,派駐工作隊進駐貧困村、結對貧困戶,點對點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