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他帶領村民在石頭里種出致富樹

四川日報    2020年09月02日

人物名片

涂冬

  曾任宜賓市高縣大窩鎮鎮長、黨委書記,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后任高縣來復鎮黨委書記

  2018年獲評四川省脫貧攻堅貢獻獎

□川報記者 王吉南

  “以前這里的荒山上全是石頭,土層比鞋底還薄。”8月23日,宜賓市高縣來復鎮陳垇村,來復鎮黨委書記涂冬指著桑樹茂盛的山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從“貧窮落后的山溝溝”到“特色產業村”,在脫貧攻堅道路上,涂冬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特色農業致富新路子。

因地制宜 發展果桑產業

  原大窩鎮是高縣北部傳統農業鄉鎮,經濟相對薄弱,貧困人口多。在該鎮3個貧困村中,陳垇村最典型——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缺水易旱。種李子、栽竹子、養鴨子……陳垇村多次嘗試發展產業無果,村民也在失敗中泄了勁。“風掃地,月照床,三塊石頭一頂鍋,四塊石頭就是一張床。”曾經的貧困戶王澤文曾這樣形容那時的生活。

  如何找到一條可行的致富路,成為擺在涂冬面前的首要難題。

  帶隊到成都、眉山等地考察后,涂冬最終決定:因地制宜在陳垇村種植果桑。

  2015年10月,第一批果桑示范園在陳垇村開建,荒坡地里滿是頁巖,鎮、村干部用雷管炸出一個又一個樹坑。

  種植、包裝、運輸、銷售,管護果桑的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但村民的技術水平有限,怎么辦?

  涂冬想到借助村集體公司來進行統防統治、統購統銷。涂冬說,如果沒人帶領闖市場,第一年果桑種植探索不成功,老百姓就會挖桑樹,形成惡性循環。

規模壯大 將聘請專業經紀人運作

  2017年,陳垇村種下去的部分果桑終于掛果投產。通過農超對接、鮮果采摘等方式,首批10余噸桑葚全部售出,僅果桑銷售一項,就為村集體經濟增加2萬元。王澤文也因此增加不少收入。

  除了出售鮮果,依托村集體公司,陳垇村還開發了桑葚干、果酒等產品,借助線上和線下渠道銷售。去年,僅桑葚酒一項,陳垇村就有近30萬元收入。

  按照因地制宜思路,涂冬帶領村民在太源村、龍嘴村發展起蠶桑產業。太源村和龍嘴村建立“合作社+家庭農場”運營模式,通過統一供育,一個家庭農場30畝蠶桑的收入,一年達15萬元左右。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青壯年慢慢開始回流。

  “截至2017年底,原大窩鎮實現2個貧困村退出,621戶1699人脫貧。”涂冬介紹,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后,原大窩鎮、來復鎮、瀠溪鄉、雙河鄉合并成為來復鎮。“接下來將以全鎮的名義組建聯合公司,聘請專業經紀人進行市場化運作。”







  • 上一篇:阿布洛哈村車路雙通后 放下馬尾,阿達當洛開啟“創業夢”
  • 下一篇:行走自貿區|走進川南臨港片區 感受改革創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