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以夢為馬 決勝全面小康征戰正酣

四川日報    2017年05月16日

  ——迎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特稿(三)

    ■范英 董世梅 李淼 江蕓涵 熊筱偉

  “幸福的種子正在發芽!”58日,“喜迎黨代會 天府新飛躍”全國主流媒體瞰四川大型采訪活動記者團奔赴“懸崖村”,親眼見證巨變后,湖北日報網記者王振棟難掩激動,寫下這樣的文字。

  攀上800米懸崖,越過13處峭壁,爬過218步藤梯……20155月,大涼山腹地昭覺縣阿土列爾村,老鄉歸途的“步步驚心”,牽動無數國人的心。

  一年間,“變臉”悄然上演:鋼梯取代破舊藤梯,首個農家樂開業,3個助農取款服務點已經布局,剛從云南學習攀巖歸來的村里小伙莫色拉博正做著教練夢……

  夢想,是莫色拉博奮進的動力,也是時代最令人心動的旋律。

  縈繞千年的小康夢想,正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中,照進現實。

  四川省委莊嚴承諾——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夙愿與夢想的決定性階段由此拉開。

  這五年,四川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攬治蜀興川事業,認真作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川答卷,奮力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

  這五年,決勝全面小康的“十三五”藍圖徐徐展開,四川加速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吹響了“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的沖鋒號。

  這五年,四川著力補齊脫貧攻堅這個最大短板,重點解決城鄉區域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不同步、生態環境保護欠賬多等問題,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推動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千年夢想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四川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責任感、慢不得的緊迫感,集中力量打響一場全面小康的總體戰很少有詞語如“小康”一般,有穿透千年歷史的厚重。

  它根植于民族悠久的過往,是《詩經》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低吟;它發展于民族復興的征程,是黨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的民生、民本情懷。

  歷史不停向前,夢想時刻召喚。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差,彰顯的是共產黨人直面時代命題的歷史擔當。

  從“建成”到“決勝”,一詞之變,彰顯的是四川黨員和干部只爭朝夕的信心決心。

  信念,穿越時空;夢想,改變歷史。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四川都擲地有聲地回應。

  2013514日下午,成都金牛賓館嬌子廳掌聲如潮。省委十屆三次全會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決定》。全會把“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確立為全省工作主題。

  人們沒有忘記,不到一個月前,四川剛經歷了“4·20”蘆山強烈地震,此時搶險救援階段工作剛剛取得重大勝利。

  挑戰,又豈止一場地震。看省情,“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的實際并未根本改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滯后于全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盆周山區等貧困問題突出。

  看大勢,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展動力轉化到了關鍵期,產業轉型升級進入接續期,工業結構調整任務繁重、農業轉移人口的相關保障體制尚不完善等困難疊加。

  看要求,“小康”關乎發展水平,不能簡單化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是提高城鄉群眾實際生活水平;“全面”關乎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覆蓋人群全面,涉及領域全面,瞄準經濟、社會和人的素質全面提升。

  歷史使命與省情交織,通往夢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與全國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是對省委的一場大考。

  省委書記王東明指出,必須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責任感、慢不得的緊迫感,集中力量打一場全面小康決戰決勝的總體戰。

  大局中看使命:作為GDP3萬億元、人口逾9100萬人的西部大省,四川能不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事關全國大局。

  任務中看緊迫:不但要做到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收入“兩個翻番”,更要補齊城鄉區域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不同步、生態環境欠賬多、民生保障任務重等短板,特別是要解決好貧困人口脫貧問題,讓全體人民同步邁入小康社會。

  形勢中看機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西部大開發、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實施、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獲批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新區……諸多歷史性機遇交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添動力。

  偉大的目標需要嶄新理念指引——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和遵循,四川全面實施“三大發展戰略”,重塑區域版圖,激發創新活力。

  偉大的目標需要科學方法支撐——強化問題導向,鎖定穩增長、脫貧攻堅等重點多次督查調研;注重穩扎穩打,設臺賬、列清單,扎實推進改革、民生等各項工作;講求實事求是,精準推動脫貧攻堅、產業發展……

  偉大的目標需要系統設計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創新改革、扶貧開發攻堅……2013年以來,省委以全會形式,高規格系統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方方面面。

  歷史的車輪駛向“十三五”,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坐標上,距離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剩4年。

  201511月,省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十二五”以來的巨大成就,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打下堅實基礎。

    四川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兩個跨越”奮斗歷程到了一鼓作氣向終點線沖刺的關鍵時刻。

  奔跑的姿態,決定沖刺的速度和質量。

  過去五年,全省經濟總量跨越兩個萬億元臺階,在全國排位躍升至第六位;五大經濟區發展強勁,多點多極競相發展格局進一步形成;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貧困發生率下降到4.3%……

  千年夢想,越來越近。

    頭等大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四川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念茲在茲、唯此為大。這幾年實打實硬碰硬、一仗接著一仗打下來,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

  “貧困奪去了人們建立未來大廈的工具!”英國人奧本海默在《貧困真相》一書中直言不諱。

  消除貧困,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后,黨領導人民戰貧斗困,讓中國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的發展中國家,載入人類史冊。

  歷史的車輪跋山涉水,將中國發展時鐘推進至全面小康沖刺時刻。但2012年底,全國仍有近1億張被貧窮羈絆的面孔,滿含期待。

  這一年,四川貧困群眾750萬,逼近全國貧困人口1/13。四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面積占全省總面積逾7成,88個貧困縣幾近全省縣市區總數的一半。“凹陷”的貧困山鄉,成為同步奔康的“鍋底”。

  “以前還戴著貧困村的帽子,咋敢想小康!”儀隴縣新政鎮安溪潮村村支書彭靈賢盤算著,先把窮帽子摘了,加把勁拼兩年,再把“小康村”帽子戴上。

  跟安溪潮村懷揣同樣小康夢想的,全川有11501個村。如果說全面小康與中國夢相互激蕩,凝聚起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脫貧,無疑是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我們作出的莊嚴承諾。

  扶貧開發已被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高度。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總書記樸實的話語,成為貧困群眾心頭最溫暖的希望,更是時代交給四川的歷史責任,黨中央交給省委的千鈞重擔。

  作為扶貧任務最重的6個省市之一,用短短幾年攻克千年貧困頑疾,注定荊棘滿路。與此前規模扶貧階段“漫灌”就能受益一片不同,新一輪脫貧攻堅面對的都是“硬骨頭”,亟需一村一戶滴灌,否則手榴彈炸跳蚤,窮根永難挖斷。

  重壓之下,唯有背水一戰。四川省委莊嚴承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落下一個地區一個民族!

  以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根本遵循,四川省委超前謀篇布局,科學調兵遣將,采取超常舉措,舉全省之力,實打實、硬碰硬,形成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強大聲勢,蹚出一條具有四川特色的脫貧攻堅路。

  號角催陣,航向篤定。在聚焦中央“兩不愁、三保障”底線標準基礎上,綜合考慮貧困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發展階段,省委鮮明提出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個好”高線標準。先做必答題,再做加分題,四川創新建立的目標體系,既體現物質改善又瞄準精神提升,既著眼當下又謀劃長遠。

  大會診、大動員、大督導、大決戰。五年間,四川脫貧攻堅令牌,一道比一道發得緊、下得急,加速構建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制度和工作體系,全省上下決戰意志高度統一、決戰態勢全面形成、決戰效益全面顯現。

  工作擺位之高,前所未有。2013年,省委十屆三次全會首次將脫貧攻堅納入全省八項著力重點。2015年,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專題部署脫貧攻堅,以全會形式部署扶貧,開全國先河。2016年末的省委經濟工作會,更是將脫貧攻堅定為“頭等大事”,全省上下,念茲在茲,唯此為大。

  幾年來,20多次省委常委會會議、10多次省政府常務會、10多次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議,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等系列現場會,主題鎖定脫貧攻堅。愛看新聞的筠連縣筠連鎮五鳳村貧困戶趙友明看到省委如此治窮陣仗,激動難抑:“吃了定心丸了!”

  領導組織力量之強,前所未有。201512月,來自全省13個部門的“干將”,以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新身份集中辦公,直至2020年。背后有大棋——全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成立,組長由省委書記、省長親任。黨政一把手同任同一領導小組組長,極其罕見。隨后,四級黨政主要領導雙組長領導小組體系迅速建立。既掛帥又出征,“黨政一把手負總責,五級書記一起抓”的最強指揮陣容形成。40名省領導和48個省直部門牽頭聯系一線;5萬余名幫扶干部下沉11501個貧困村……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一體、協同聯動的脫貧攻堅作戰體系全面建立。

  政策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五年時間啃下“硬骨頭”,常規招數無法奏效。四川果斷打出“3+10+N”政策組合拳——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決定》,與新十年扶貧開發《綱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一起,既有動員令、硬約束,又有總藍圖,共同構成新階段四川推進脫貧攻堅的總體設計和制度安排。

  政策向扶貧傾斜,資金向貧困地區匯聚,壓力向基層一線傳導。2016年,17個扶貧專項投入高達1181億元。今年春節剛過,投入上千億元、擴容至22個專項的年度實施方案便已出臺,為早開工搶得時間。三年來,省領導率隊的全省性大督導已開展6次,規格之高、力度之大、覆蓋之廣,全省史無前例,領全國風氣之先。

  “繡花”功夫下得之深,前所未有。像“繡花”般干扶貧,川人有基因。蜀繡就以針法嚴謹、針腳平齊為特色。精準,成為四川攻堅核心關鍵詞和生命線。

  精準聚焦重點地區:為彝區先開十項扶貧工程良方,再出臺17條特殊措施,猛藥治疴。

  精準破解資金難:巴中率先在全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從成都高新區換來13億元治貧急款;靠教育、醫療、產業、小額貸款四項扶貧基金重大創新,興文縣大同村貧困戶王宜祥搖身變成農場主。

  精準斬窮根:丹巴女孩肖芳通過“9+3”免費職教計劃,成為全國唯一藏族地鐵女司機;全省縣域內就診貧困人口住院醫療費個人支出控制在10%以內;“四好村”創建蔚然成風。

  精準幫扶:瀘州等735縣與藏區彝區45個貧困縣面對面詳談供需;樂山承諾最好的中學每年為涼山美姑縣培養50名貧困學生;全省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也迎來幫扶人員,“插花式”貧困堅冰加速消融……

  這是四川扶貧開發史上最不平凡的五年。一仗接著一仗打下來,脫貧攻堅這幅民生大“蜀繡”雛形初現。全省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750萬減至2016年的272萬。四川被國務院表揚為扶貧開發考核的“三好生”。

  首戰首勝,還要連戰連勝。面對這場輸不起的攻堅決戰,全省上下正百倍用心、千倍用力,以如期完成向黨中央立下的軍令狀和向全川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

    重中之重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四川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讓更多人共享發展的成果

  5月初,道孚縣色卡鄉亞日村的老阿媽噶榮翁姆有些咳嗽。來到鄉衛生院,不到10分鐘,不到3元錢的花費,噶榮翁姆就順利看了病,“這要是在以前,光騎馬坐車到縣城就得一整天。”

  “大病不出州,小病不出縣,常見病不出鄉”,越來越多的藏區群眾盡享病有所醫,這一切都離不開藏區醫療衛生提升計劃的深入實施。2013年,四川統籌實施藏區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在扶貧解困、社會保障、教育發展、醫療衛生、文化發展、藏區新居六大領域同步展開,4年來已累計投入超過240億元。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王東明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根本在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必須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

  正視省情,四川取向鮮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要重視總量,更要重視人均,既要重視平均數,更要重視大多數,最終要讓絕大多數城鄉家庭和群眾實際生活水平有顯著提升。

  把握重點,四川路徑清晰——以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創新保障民生,以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在改善民生上下真功、求實效。

  下真功不是一句空話,體現在決策層的工作軌跡中。5年來,在蘆山地震災區群眾家中、巴山深處農家小院、雪域高原牧民定居點、城市狹仄的棚戶區里……再偏遠的地方,都有省委省政府領導察民情、問民生的身影。

  求實效不是一句口號,體現在直接惠民、重點突出的民生實踐中。5年來,省委省政府既積極回應促公平的“熱點民生”,不斷夯實筑牢“基本民生”,又特別突出“底線民生”,既著力“做大蛋糕”,更用心“分好蛋糕”。

  守底線,增收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推動經濟發展,讓“荷包”鼓起來。5年來,全省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7%11.5%,農民“錢袋子”2015年跨過人均萬元大關。

  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讓“飯碗”多起來。鼓勵創業與促進就業有機結合,出臺支持大學生、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等系列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十二五”期間,全省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57.3萬人。

  保基本,廣覆蓋,構建民生保障安全網——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關注改善民生。即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省民生保障力度不減反增。5年來,全省民生投入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民生支出一直保持在財政支出的65%左右。

  解廣大群眾燃眉之急,為困難群體雪中送炭。與老百姓緊密相關的“心頭”事中,哪些是要盡快解決的,哪些是必須全力保障的,也就是黨委政府優先要做的事。

  住有所居,四川在全國率先實施“百萬安居工程建設行動”,一年開建百萬套保障房,力度史無前例;老有所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的同時,城鄉養老保險從制度上實現了自由轉移;病有所醫,完善全覆蓋的鄉村衛生服務體系,確保每個鄉鎮都有一所衛生院、每個行政村都有村衛生室;學有所教,在全國率先實現義務教育“三免一補”,從幼兒園到博士,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

  十大民生工程,20件民生實事……把教育、醫療、社保、社會救助等重點領域的民生改善往細處做、向深處推。

  補短板,促公平,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從基本溫飽到營養健身,從遮風避雨到宜居環保,從先富起來到共赴小康……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改善,百姓需要更高的“幸福指數”,更需要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防止階層固化,創造機會公平,醫療教育更加惠民。敘永縣興隆鄉患白內障的貧困戶魏繼生因一臺免費手術,從家庭負擔變為家庭勞力。越西縣大瑞鄉林溝村貧困學生馬海阿依莫因為彝區“9+ 3”計劃,免費坐進內地課堂。

  打破利益板結,縮小貧富差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臺。“適時穩慎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提低”之舉讓低收入者看到希望;“加強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管理”,“控高”措施讓百姓感受黨和政府深化改革的決心。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舉。全民閱讀活動讓書香滿川,“文化春雨行動”惠民工程等品牌文化服務項目遍地開花,成都博物館上演的敦煌“大戲”令人驚嘆……

  社會事業管理方式、服務手段的創新,成為近年民生改革的另一大亮點。“政府購買服務”、PPP等熱詞不斷涌現,政府借力市場彌補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缺口,多方共贏格局初顯。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當個人的夢想與時代的夢想同向而行,當個人的小目標與時代的大目標不謀而合,當9100萬四川人一起邁向全面小康,匯聚的將是何等壯闊的力量。這一力量,也必將成為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發展階段躍升的重要力量。

  關山初度,夢想在望,這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向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發起沖刺,四川以夢為馬,征戰正酣!

 

  • 上一篇: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建設旅游經濟強省
  • 下一篇:我州展團喜獲文博會八大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