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紀實
康定木格措景區游人如織。 本網記者 廖華云 攝
■李詠虹 本網記者 袁飛
綠水青山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旅游發展的寶貴資源。曾經,占全境92.5%的山地讓四川甘孜發展腳步蹣跚;近年來的產業結構調整,讓這千重關山成了大自然賜予甘孜得天獨厚的寶藏。在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中,甘孜州提出未來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山地旅游。以“甘孜山地旅游、東方戶外天堂”為帆,啟航駛向山地旅游藍海。
7月13日,“2016四川甘孜山地旅游節”在海螺溝景區開幕,活動包括山地旅游可持續發展大會、“甘孜駕年華”主題活動、山地旅游高峰論壇、“相約圣潔甘孜·暢游自駕天堂”主題線路和極致路線體驗游等。
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建設全域大景區
甘孜藏族自治州幅員面積15.3萬平方公里,是文化大融合的“民族走廊”,藏漢貿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馬互市”的中心。這里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海拔相對高差達3000米,雪山冰川、地熱溫泉、原始森林、高山湖泊、雪山草地魅力無限,是世界上罕見的氣候垂直帶和動植物垂直帶分布多樣的地區之一,山地旅游資源極為富集。這里擁有諸多世界級旅游資源,中國最美景觀大道國道318線,香格里拉之巔貢嘎雪峰,“藍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凈土”稻城亞丁,中國最美鄉村“古碉藏寨美人谷”,自然風光大美天成;這里,多民族長期交融交匯,造就了多彩紛呈、地域特征鮮明的康巴文化,中國雕版印刷活化石德格印經院文化底蘊深厚,世界名曲《康定情歌》和《嶺·格薩爾史詩》蜚聲海內外,英雄瀘定橋鑄就了紅軍長征不朽豐碑,歷史文化厚重古樸。
古文化遺址風韻獨特,民族風情絢爛多姿,稻城亞丁、貢嘎山、海螺溝冰川、丹巴藏寨、扎溪卡草原、德格印經院、新都橋、國道318中國最美景觀大道、瀘定橋、康定情歌等旅游十大亮麗名片攝人心魄,更為甘孜州發展旅游業增添了“底氣”。所以,甘孜州未來旅游發展的目標是,把甘孜州建設成生態旅游經濟強州,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
五年努力,實現甘孜旅游大跨越
早在2012年,甘孜州在全國就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把全州作為一個大景區來建設,按“三圈兩軸”布局啟動全域旅游。2013年,以備戰“稻城機場順利通航、亞丁景區精彩亮相”為抓手,引領了甘孜州南部和北部旅游。2014年,確立“以全域旅游統領經濟社會發展”思路,著力實施文旅、農旅、城旅、體旅“四個融合”。2015年,啟動了海螺溝創“5A”,瀘定橋、康定木格措、丹巴甲居藏寨創“4A”等系列創“A”活動,并將甘孜旅游精準定位為“全域山地旅游”。同年8月,國家旅游局下發《關于開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上升到國家層面。
2016年2月6日,國家旅游局發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把甘孜州納入創建范圍。
2016年4月22日,甘孜州召開全域旅游發展大會暨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動員會,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強調,要堅持以新理念為引領,推動全域旅游新發展。全州上下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7月13日,出席“2016四川甘孜山地旅游節”可持續發展大會的國際生態旅游專家杰德·魏恩加騰談及甘孜州旅游時說,甘孜州擁有世界級的山地景觀、完整的生態體系、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同時,甘孜州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現代文明的結合是絕無僅有的,“世界上其他許多地方,歷史文化遺產只存在于博物館內,但是,在甘孜游客能體驗這些文化,親身感受到它們的存在。甘孜有許多不為世人了解的珍禽異獸,許多傳統手工藝流傳至今、無與倫比,傳統故事格薩爾文化口口相傳,仍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甘孜人。這一切都讓我們驚艷不已。甘孜擁有國際一流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發展山地旅游條件成熟。”
出席會議的各國專家一致認為,甘孜州擁有國際一流的優質環境和文化資源,適合發展可持續山地旅游業。
我們在甘孜州旅游發展委員會看到了已經修改完善的《甘孜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將用三年的時間把甘孜州建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方案指出,要把甘孜州建設成生態旅游經濟強州、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旅游總收入和接待人次在2015年基礎上翻一番,分別達到200億元和2000萬人次,對GDP貢獻率上升至40%,游客接待人數占常住人口的20%;旅游直接就業人員達到8萬人,占全州從業人數的43%;農牧民旅游純收入6021元,占農牧民全年總收入的33%;旅游稅收占全州財政稅收的45%。其中,2018年預計接待游客160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60億元;旅游業直接從業人數達到2.16萬人,帶動貧困農牧民從事旅游業人數達到1.2萬人。全州地區生產總值417.4億元,旅游總收入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43.59%,增加值比重達到45%,旅游稅收占地方財政稅收40%左右。
旅游惠民,打造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引擎
實施全域旅游戰略五年來的實踐證明:旅游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民族地區脫貧奔小康的重要途徑。2015年,我州接待游客由2011年的400多萬人次增加到1076萬人次,完成旅游收入104億元。
為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和“未來五年,全國將通過發展旅游業實現1200萬人口脫貧”的目標,我州把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與旅游扶貧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出了用基礎建設
保障脫貧、用景區建設促進脫貧、用旅游商品帶動脫貧、用專合組織引領脫貧、用鄉村旅游加快脫貧、用人才培養支撐脫貧、用對口支援助推脫貧、用智慧旅游提升脫貧、用優惠政策支持脫貧等九大旅游扶貧方式,成為全州脫貧奔小康的有效途徑和現實選擇。
依托已建景區帶動脫貧致富,通過近幾年亞丁景區的發展,稻城縣由八七扶貧的省定貧困縣,到去年縣級財政收入突破1個億,城鄉居民年均收入達到1.7萬元。依托在建景區拓寬
增收渠道“。木雅風景區”以“政府+公司+貧困村”的模式進行開發,工程建設以使用當地勞動力為主,景區開發公司為當地居民購買醫保、社保。農民以房屋、宅基地、草場、森林等資源,采取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等形式,參與景區開發并從中獲得收益。
曾 經 是 省 定 貧 困 縣 的 稻 城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間已累計投入 6億元,完善各種旅游設施,將稻城送上了全域旅游發展的快車道。2015年,稻城縣共接待游客125.8萬人次,相比上一年增長了156.7%;實現旅游收 入 10.4 億 元 ,比 上 年 增 長 了191.1%;縣級財政收入突破1億元,城鄉居民年均收入達到1.7萬元。
我州在發展旅游產業中,緊緊結合實施產業富民和扶貧攻堅戰略,依靠農牧業和旅游業雙輪驅動,把旅游業作為發展的新引擎,全力打造“圣潔甘孜”品牌,培育一批品牌旅游商
品,開發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飲食產品,形成一批精品旅游線路,推出具有民俗風情的旅游娛樂項目。同時,以建立特色旅游產品體系為抓手,加快產品轉型升級。堅持山地旅游發展方向,積極推動東部環貢嘎山旅游環線、南部環亞丁旅游環線、北部格薩爾文化旅游帶建設,形成“兩環一帶”旅游發展布局。
稻城亞丁景區內的康古村,藏族姑娘蹦恩就土生土長在這個村莊,在家鄉陪著家人,是她一直的心愿。可是靠蹦恩的媽媽一人勞動,只能解決溫飽,21歲的蹦恩必須擔起掙錢養家
的責任。正當蹦恩惴惴不安的時候,亞丁景區為應對游客增加而加重的工作任務,再一次優先面向景區內群眾招聘工作人員。這給了蹦恩一個既能留在家鄉又能掙到錢的機會。
蹦恩告訴記者,她現在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和600元的生活補助,除了自己的開銷和給弟弟的生活費,一年下來還能給家里補貼1萬多元。
稻城縣委副書記、縣長,亞丁景區工作委員會書記樊玉良介紹,目前亞丁景區共有工作人員700人左右,其中70%是本地群眾,亞丁地區還有不少群眾在政府的幫助下,依托旅游發展搞起了旅游接待。用他的話說就是“全域旅游,全面發展、全民受益,首先就要讓景區群眾參與、受益!”
海螺溝“九大碗”老板黃長英是當地農民,海螺溝開發初期,她便棄農經商,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作為和旅游業有著幾十年淵源的從業者,我們一定要按照‘5A’的具體要求,不僅硬件要達標,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和質量也要達到要求”。黃長英希望盡快改善海螺溝外部道路條件,打通交通瓶頸,如果海螺溝景區也像亞丁景區一樣“限入”,游客數量呈現“井噴”態勢,村民致富奔康就不是夢。
今天的甘孜,山地風光交相輝映,民族風情多彩和諧,特色風物奇異富饒,越來越成為老百姓安居樂業、投資者發展創業、旅游者休閑體驗的好地方。
(據7月21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