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5月23日報道 中國有近四分之一的藏族人口居住在四川藏區,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日前首次與中國外交部合作,接待了包括《聯合早報》在內的9家外國媒體到這個地方進行采訪。
2008年以來,中國政府明顯加大了對藏區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記者了解到,自2009年以來,官方累計在四川藏區投入300億元人民幣,以推動住房、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文化發展、扶貧等惠及省內近150萬藏區群眾的政策。
上述款項是直接用于民生政策的,相比之下,四川藏區各地政府財政收入微薄,例如甘孜州一年的財政收入才30億元左右,政府對藏區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在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室里,20歲的姑娘張靈正低頭畫畫。從她一身黑色皮夾克搭配銀色耳環和長珠鏈的時髦裝扮,你很難猜到,她正在學習傳承一項古老的藏族文化——唐卡。
張靈對記者說:“我喜歡畫畫,去年開始在這所學校里學畫唐卡,這是一個定向培訓課程,畢業后會被安排到文化中心或博物館上班,不怕找不到工作。”
除了唐卡,甘孜職校開設的其他專業培訓課程包括雙語(漢語和藏語)教育、雙語文秘、畜牧獸醫、現代農藝、財會、旅游等,這些都是為甘孜州未來的人力需要而量身定做的課程。
未來五年,甘孜州政府還將出資設立1萬個公益崗位,幫助畢業生就業。
甘孜州州長益西達瓦回答外國記者提問時說:“只有培養人才,民族才有希望。”
2009年,四川是最早落實藏區“9+3”(即9年義務教育之后接受3年職業培訓)免費教育計劃的省份,至今已累計招收了5萬多名藏區學生,其中87%來自較缺少教育資源的農牧民家庭。官方數據顯示,應屆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達98.8%。
政府在藏區教育上的投入,如今也見到了成效。官方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至2015年,四川藏區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得年均22.5%的增長。
教育是讓下一代有更好的未來,醫療則是保底,能夠挽救藏區群眾的生命及確保他們的健康。
在甘孜州人民醫院動手術后的第8天,肝臟被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西然曲卓躺在病床上。她雖然很虛弱,但卻很安詳。她通過朋友翻譯說:“醫生說手術很成功,我只需要放心休養。幾年前政府給我們上了醫保,所以我也不擔心醫藥費。”
西然曲卓是來自青海的尼姑,患了藏區常見的包蟲病,聽從寺廟的人介紹到了甘孜治病。
在四川藏區,包蟲病這種慢性寄生蟲病是藏區群眾生活中的一項隱患,治不好可能致命,即使治得好也可能因病返貧。在中央和四川省的支持下,甘孜州政府雙管齊下,一方面擴充醫療衛生設施,如擴建醫院和增加醫務人員等;另一方面擴大醫保、低保、社保的覆蓋率。甘孜州人民醫院的負責人說,一些包蟲病病人最終只需要支付醫藥費的二三成。
在甘孜州,藏族占人口的八成,甘孜州人民醫院的病人自然以藏族群眾居多。醫院內有懂藏語的導醫人員和志愿者,他們會在大廳中協助指引病人到正確的科室,或在病房中為病人和醫生當翻譯。
除了教育和醫療服務以外,甘孜州近年來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基礎設施建設,例如讓全州九成地區都被國家電網覆蓋,同時為在高山地區無法被國家電網覆蓋的家庭安裝了太陽能設施。多數農村地區的安全飲水問題也基本上得到了解決。